[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钢铁防腐漆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2711.8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1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彤;汪雪梅;鲍霞;李伟;李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市荣达化工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12;C09D5/0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钢铁 防腐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发明涉及的是钢铁防腐保护技术,属于新材料或精细化工领域。
二、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铁防腐技术和工艺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就是除油除锈。这道工序不仅耗工时,成本高(占总成本40~50%),更重要的是在除油除锈、酸洗磷化工艺中,有大量的腐蚀性废渣、废液和易燃废气排放,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不安全因素。
钢铁的传统防腐蚀油漆,都是用有机溶剂作溶剂,防锈成分多是重金属的化合物(Pb、Cd、Cr等的氧化物、盐类以及配位化合物等)。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时,都会给劳动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况且这些防腐涂料,使用前必须对钢铁结构除锈,功能单一。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功能钢铁防腐漆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多功能钢铁防腐漆既可以转化铁锈和防锈,又可以省去在钢铁防腐过程中的酸洗、磷化和涂刷防锈底漆等工艺过程。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多功能钢铁防腐漆的特点在于其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为:
成膜剂I:改性聚氨酯PEU树脂8-18份
成膜剂II:苯丙聚氨酯PEV树脂或环氧改性聚氨酯18R树脂3-8份
转化铁锈剂I:磷酸(H3PO4)13-26份
转化铁锈剂II:酸式三原磷酸铝(AlH2P3O10)3-5份
防锈剂:偏硼酸锌[Zn(BO2)2]1-3份和硅酸镁1-3份(简称防锈剂AZ)
溶剂:水(H2O)8-18份和乙醇(C2H5OH)30-60份
增塑剂:苯甲酸(RCO2H)0.5-1份
稳定剂I:甘油0.5-4份
稳定剂II: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0.5-1份
催干剂(又称固化剂):环己胺(HY)0.5-1份。
本发明多功能钢铁防腐漆的制备方法的特点在于按以下步骤操作:
a、将乙醇量的一半加入反应釜A中,维持温度45-55℃,依次加入PEU树脂和催干剂并搅拌均匀,45-55℃保温留釜备用;
b、将磷酸加入反应釜B中,依次加入酸式三聚磷酸铝、偏硼酸锌和硅酸镁,升温至80-90℃,搅拌溶解后缓慢加入成膜剂II,搅拌至溶解并混合均匀后不低于60℃保温备用;
c、常温下将水和余量的乙醇加入反应釜C中,依次加入苯甲酸、甘油和OP-10,待溶解混合均匀后备用;
d、将B釜物料和C釜物料依次加入反应釜A中,搅拌1-2小时,釜中液体为均相,即制成多功能钢铁防腐漆。
本发明多功能钢铁防腐漆,针对传统防腐工艺的弊病而研制,以水和乙醇为溶剂,多硅酸的铝、镁、锌盐作防锈剂,水溶性高分子树脂作成膜防护物质,不含醇以外的有机溶剂和重金属化合物。应用时不需除锈,可直接涂刷在锈钢铁构件表面,把铁锈转化并形成坚韧的漆膜,起到除锈防锈和底漆的作用,使除锈防锈和涂刷底漆等多步工艺并作一步完成,无“三废”排放,省工省时,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低碳环保。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用水和乙醇作溶剂,既节约资源又节能,同时环保。
2、本发明原料中不含有重金属铅、镉、铬、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无“三废”排放。
2、本发明以磷酸和铝、镁、锌的酸式三聚磷酸盐作铁锈的转化组分,不仅有较强的转化铁锈作用,转化铁锈后生成的复盐(杂多酸盐),具有很强的防锈能力。
3、本发明原料中防锈剂AZ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锌和硅酸镁,二者与铁锈转化后的复盐,形成杂多酸盐,提高了阳极电位,使作为阳极的铁的抗氧化(抗锈蚀)性能大大增强,而且溶于树脂中,能形成坚韧的漆膜。
4、本发明原料中PEU树脂、18R树脂和增塑剂苯甲酸可溶于水、乙醇和磷酸,主要作用是形成强度高、耐高温的漆膜。漆膜耐有机溶剂,有抗静电作用,耐高温,700±10℃条件2小时不起泡不起皮。
对以上诸性能兼而有之的环保多功能型产品,当前在国内外产品中,尚未见到。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RMS带锈防锈漆,国内的WX-618转化防锈底漆,ZY-5渗透性带锈漆,仅具有防锈作用,不具备本产品的性能特点,而且价格普遍较高。目前,国外的产品价格都有每吨16万元人民币收上,国内产品价格每吨7万元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市荣达化工技术研究所,未经淮南市荣达化工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2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终端、通信设备、数据通信方法和频率分配方法
- 下一篇:象鼻式收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