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含锌废液为原料制备氧化锌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1585.4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5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廖奕坤;徐佳琦;柏琳;朱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德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9/02 | 分类号: | C01G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332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锌 废液 原料 制备 氧化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含锌废液为原料制备氧化锌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锌粉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橡胶电缆、医药、电子、陶瓷、化纤、石化、光学及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含锌废液的排放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活动具有严重危害,具有持久性、毒性大、污染严重等特点,一旦进入环境后不能被降解,大多数参与食物链循环,并最终在生物体内积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含锌废液的合理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从含氯化锌废液中回收氧化锌》(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17卷)公开了一种从氯化锌废液中回收氧化锌的方法:先将废液用水稀释,再加入碱中和、氧化剂氧化、过滤、进一步碱中和、过滤、焙烧、得到氧化锌,此方法有效处理了含锌废液,但不足的是,所得氧化锌的纯度不高,只涉及粗劣的回收氧化锌。
文献《从含锌废液制取硫酸锌及氯化锌的工艺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公开了一种以含锌废液为原料制备硫酸锌及氯化锌的方法,经过复分解、过滤、碱洗、水洗、干燥、煅烧得到氧化锌中间体,部分用盐酸溶解制氯化锌,部分用硫酸溶解得到硫酸锌。该技术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但同样存在洗涤程序繁琐、杂质元素不能有效去除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以含锌废液为原料制备氧化锌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以含锌废液为原料制备氧化锌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含锌废液,加入沉淀剂,使废液中锌粒子以沉淀形式析出,过滤得到含锌物料,所述沉淀剂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氢盐、碳酸盐以及氨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2)、使用硝酸铵和草酸的混合水溶液对步骤(1)所得含锌物料进行洗涤后再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焙烧,粉碎即得纯度在99.5%以上的氧化锌粉末,所述干燥在温度100℃~300℃下进行,所述焙烧在温度600℃~800℃下进行。
根据本发明,作为原料的含锌废液可以为制药厂的锌催化废液、阴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过程中氯甲醚合成工段所产生的含锌废液等。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方面,所述含锌废液中,锌离子的含量为50~60g/L。步骤(1)中,加入沉淀剂直至废液的pH值为6~6.5。
优选地,步骤(2)中,洗涤所用的混合水溶液中,硝酸铵和草酸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0%~20%和1%~10%。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氧化锌,且采用硝酸铵和草酸的混合水溶液来洗涤沉淀,硝酸铵的加入使沉淀前躯体在后续的洗涤工序中容易发生凝聚,降低了沉淀前躯体的比表面积和沉淀浆的含水率,使沉淀物更容易过滤和洗涤,从而使沉淀物吸附的杂质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活性酸草酸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洗涤效果,能有效地去除沉淀里的铁、镍等金属离子杂质,残留的洗涤剂为易分解的物质,硝酸根离子可以在煅烧的过程中分解脱离,从而达到了回收高纯氧化锌的目的。经该方法所得氧化锌纯度高达99.5% 以上,此外,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含锌废液的锌离子浓度为50~60g/L。除锌盐外,还含有一些有机物来源。含锌废液为阴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过程中氯甲醚合成工段所产生。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1)、取含锌废液200mL,加入氢氧化钾至混合液pH值为6.0,沉淀析出,过滤,得到含锌物料;
(2)、使用硝酸铵和草酸的混合水溶液(其中硝酸铵的质量含量为10%,草酸的质量含量为5%)对含锌物料进行洗涤,再用去离子水洗涤,然后依次在温度200℃下干燥3h,在温度700℃下焙烧4h,最后粉碎获得氧化锌13.4g。经检测,所得氧化锌纯度为99.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德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德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