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1477.7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4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胡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39/02 | 分类号: | B65G3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002 | 代理人: | 侯力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废旧 辊子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特别一种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散料输送的主要设备,广泛用于矿山、港口、冶金、发电、建材等领域。托辊辊子用于支撑输送带,是带式输送机上数量最多的旋转部件。托辊辊子长期工作于粉尘环境,工作过程中受力情况复杂,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故障率会逐步增加,直至最后报废,更换下来的辊子被作为废钢出售。企业为了保障带式输送机的正常运行,通常都储备大量的托辊辊子,以备对故障辊子的及时更换,由此还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近年来,再制造在我国已经逐渐兴起,机电产品的再制造在国内有些行业已经有不少尝试,并取得许多成果。通过对辊子再制造的实施,使即将废弃的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避免了购买更换新辊子,消除了不必要的备件库存,降低了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维护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该工艺可使即将磨损报废的托辊辊子恢复功能、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用户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步骤如下:
1)根据托辊辊子的运行状态和磨损故障率曲线确定再制造实施时间,拆解托辊辊子,对全部零件进行表面清理;
2)对全部零件进行磨损状态检测,其中钢管和轴承座的焊接件的检测内容为直径、圆柱度、径向跳动和两端轴承座的同心度,轴的检查内容为直线度,轴承的检测内容为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根据检测结果确定钢管、轴承座、轴和轴承为可修复零件或报废零件,对于确定为可修复零件的钢管、轴承座、轴或轴承分别进入再制造加工并修复成合格零件,其余易损标准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为可使用零件或报废零件,确定为报废零件则用新零件取代,报废零件则作为资源化利用;
3)将经过再制造加工合格的辊子零件和补充的新零件,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托辊辊子并进行整体性能检测,对检测性能合格的托辊辊子进行油漆及防锈涂装处理后备用。
所述托辊辊子的拆解采用无损拆解方法,即利用专用工具按组装时的相反顺序逐个拆解零件。
所述零件的表面清理内容包括油脂、灰尘和铁锈,清洗方法包括用压缩空气吹扫、机械清扫和清洗剂清洗。
所述零件的磨损状态检测内容包括磨损量、变形状态和旋转阻力状态,检测方法为目测、仪器检测或专用检具检测。
所述钢管和轴承座的再制造加工包括钢管磨损部位的修补或更换、轴承座同心度的调整。
所述轴的再制造加工包括对轴两端中心孔、轴承装配部位、密封装配部位和边支柱安装卡口的磨损部位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性加工,加工方法包括填补性加工、去除性加工和矫直。
所述轴承再制造加工包括保持架拆卸、辊道检测、内外辊道修磨和装配,其中内外辊道修磨采用与轴承制造相同的工艺,轴承钢珠、保持架不进行再制造,采用新零件作为补充零件。
所述拆解、清理、检测、再制造加工、装配和涂装的全部设备固定于车载方舱中构成车载式托辊辊子再制造生产线。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该工艺可使即将磨损报废的托辊辊子恢复功能、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用户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框图。
图2是托辊辊子结构图。
图中:1.钢管 2.轴 3.轴承座 4.内密封 5.轴承 6.密封7.罩盖 8.防护盖 9.挡圈
图3是托辊辊子机械磨损故障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的再制造对象是废旧的带式输送机托辊辊子,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钢管1、轴2、轴承座3、内密封4、轴承5、密封6、罩盖7、防护盖8、和挡圈9,其中钢管1的结构尺寸为长度200-3200毫米、外径为63.5-219毫米,材料为优质碳素钢或低碳钢,钢管1与轴承座3焊接在一起;轴2的结构尺寸为长度200-3600毫米、外径为20-100毫米,材料为优质碳素钢、低碳钢或合金结构钢;轴承5为滚动轴承。
所述带式输送机废旧托辊辊子再制造工艺路线,如附图1所示,实施方法和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理工大学,未经天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