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式触摸面板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8732.2 | 申请日: | 201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5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水谷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F3/042 | 分类号: | G06F3/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触摸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了光波导路的光学式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接点为非电接触的、易于维护的光波导路型光学式触摸面板来代替以往的电阻膜方式或静电电容耦合方式的触摸面板。在该光波导路型的光学式触摸面板中,通过在监视器或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画面(显示面板)的周缘部(边框部)所配设的光波导路之间发射/接收红外线等光(大致平行光),从而在面板上的检测区域形成光的格子。该光学式触摸面板与该显示画面的显示(图像样子、图标等)共同协作,从而作为用于引导设备操作的输入显示装置而被利用(参照专利文献1~3)。
如图11的概略结构图所示,在上述光波导路型的光学式触摸面板中,用于检测手指或专用笔等的接触位置的检测部件(红外线发送/接收模块)是通过在四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屏幕)D的周缘部的基板10上设置具有出光用芯体11(用单点划线表示)的出光用光波导路A10、具有受光用芯体12(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受光用光波导路B10、以及光源LS和受光元件阵列PD等而成的。
而且,通过将许多束光从出光用芯体11的顶端的各出光部11a、11a...与上述显示面板D平行地朝向另一侧部发射,使上述许多束光入射到各受光用芯体12的受光部12a、12a...,其中,该出光用芯体11的顶端的各出光部11a、11a...以恒定间距(重复间距)P0设置在上述面板状的基板10的一侧部,该各受光用芯体12的受光部12a、12a...与上述各出光部11a对应设置于另一侧部,从而能够使光(以虚线箭头表示)成为在显示面板D上沿横轴方向(x方向)和纵轴方向(y方向)的格子状传播的状态。其中,上述芯体的间距P0表示该光格子的细度,即,该光学式触摸面板的“分辨率”。
在该状态下,当由手指或专用笔等接触显示面板D的检测区域时,由于该手指等阻挡了光的一部分,因此该被阻挡的部分通过上述受光用芯体12而被受光元件阵列PD感知,从而检测上述手指等所接触的部分的位置(x、y方向的坐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74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30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0103号公报
然而,在触摸面板中,根据其用途,有时采用除手指等之外的专用笔(触控笔)等来输入文字或细小的图形等,用于署名等本人认证,为了正确的识别上述文字或细小的图形等,人们要求面向此用途的光学式触摸面板具有高精细度且高分辨率的检测能力。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人们考虑如下方法:将以往的光学式触摸面板中的全部检测区域的光格子的间距形成得较细(即,光波导路芯体的形成间距变窄)。
然而,若欲使上述那样的以恒定间距形成有光格子的以往的光学式触摸面板的整体的分辨率提高,则必须增加每单位长度的光波导路芯体的个数或者增加每单位面积的出光部和受光部的数目,如果以光学式触摸面板的整体来看,会导致光波导路大型化或复杂化。此外,由于大幅地增加光波导路芯体的个数,所以,对于用于向这些光波导路芯体供给光的光源和用于接收光的受光元件、用于控制(运算)这些元件的控制部件等,也需要采用更大型化、性能更高的部件,结果,导致光学式触摸面板整体的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导致成本升高的、能够实现高精度检测的光学式触摸面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式触摸面板,其包括:检测区域;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该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隔着上述检测区域相对配置且分别具有内缘部;出光用光波导路,其包括设于上述第一侧部上的多个出光用芯体,并且其顶端部沿上述第一侧部的内缘部配置;以及受光用光波导路,其包括设于上述第二侧部的多个受光用芯体,并且其顶端部沿上述第二侧部的内缘部配置;在该光学式触摸面板中,将光从上述各出光用芯体的顶端部出射,利用上述各受光用芯体的顶端部接收光,从而在上述检测区域内形成接触位置检测用的光的格子;通过将上述受光用芯体的至少一部分的顶端部配置为其间距比其它受光用芯体的顶端部的间距窄,从而在上述检测区域上形成高分辨率检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8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