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7328.3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邵浙海;李鹏飞;吴智强;彭博;孙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03;H01R13/04;H01R13/11;H01R1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景辉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大问题。燃油汽车使用的燃料为一次性能源,开发使用后便不可再生。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增加,地球的矿物能源已面临枯竭。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在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推进交通发展模式转变的有效载体。
电动汽车使用车载电池所储存的电能作为其行驶的动力,但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远不如汽油、柴油,导致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比较短,而且受电池使用特性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充电过程,为此,采用更换电池的方式来满足车辆日常的运行需求,即在车辆电量不足时,到换电站将电量不足的电池更换为充满电的电池,如同燃油车到加油站加油一样。只有这样,电动汽车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其中的核心技术是如何快速地进行电池箱与电动汽车的电气连接。
电动汽车的电池外箱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电池内箱储存着车辆运行所需的能量。电池箱(电池内箱)与电动汽车的电气连接时,就是将电池内箱安装到电池外箱上。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常用平面接触的电连接器连接。平面接触的电连接器体积大、刚度小,连接不方便,尤其在车辆转弯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虚接而产生接触不良等故障。另外,在车辆颠簸时,电连接器之间仍然容易脱离连接产生空隙,从而引起电弧,导致电连接器的平面烧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池箱的平面连接容易出现由于虚接而产生接触不良等故障。本发明还可以解决电池箱的连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电弧灼伤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用于电连接电池与汽车,所述电池外箱设置在汽车车身上,所述电池设置在电池内箱中,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包括:线簧(也称为线簧插孔)和能插入所述线簧的插针,所述插针设置在所述电池外箱或所述电池内箱上,所述线簧设置在所述电池内箱或所述电池外箱上,所述插针与所述线簧连接后形成主电路。
所述线簧连接在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电池外箱上,所述插针连接在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电池内箱上,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的电连接装置还包括:保护所述主电路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保护装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二保护装置,所述第一保护装置能与所述第二保护装置连接并形成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与所述主电路并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呈长杆状的凸接触杆和凹接触杆,所述凸接触杆的端部具有突出的外表面,所述凹接触杆的端部具有与突出的外表面相配合连接的内凹面;所述凸接触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或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凸接触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保护装置为凸接触杆或凹接触杆,所述第二保护装置为凹接触杆或凸接触杆。
进一步地,在进行电连接时,所述凸接触杆和所述凹接触杆先于所述插针和所述线簧接触,在脱离连接时,所述凸接触杆和所述凹接触杆后于所述插针和所述线簧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凸接触杆的突出的外表面包括锥形的外表面以及与所述锥形的外表面连接的圆形触头,所述圆形触头位于所述突出的外表面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为导体,所述线簧与所述凹接触杆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线簧、所述凹接触杆及所述第一连接板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电连接的第一接头;所述插针与所述凸接触杆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插针、所述凸接触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电连接的第二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光孔,所述凹接触杆穿设在所述光孔中,所述凹接触杆的一端螺接有限位螺母,所述凹接触杆的另一端,所述凹接触杆的外表面具有卡台,所述卡台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套设在所述凹接触杆的外表面上的弹性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凸接触杆的所述圆形触头与所述内凹面的接触距离小于所述插针和所述线簧的接触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凸接触杆的锥形外表面、圆形触头和所述凹接触杆的内凹面上镀有防电弧烧蚀的铜合金材料的镀层。
进一步地,所述铜合金材料为铜钨合金或碲铜,所述镀层厚度在3μm至10μ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73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