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制冷单元及制冷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8844.1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3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侯长军;雷靳灿;黄晶;霍丹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D11/00 | 分类号: | F25D11/00;F25B2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制冷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制冷单元及制冷带。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许多实验室里,均需要采用各种制冷设备对发热的设备进行冷却。现有技术中,在对实验发热设备进行的制冷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循环水冷却,将循环水管紧贴在发热部件或设备上,通过循环水管内的循环水与发热部件或设备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发热部件或设备产生的热能,但这种采用循环水冷却的方式进行降温,体积相对较大,不易移动,且降温效果易受到循环水温度的影响,降温效果不佳;二是采用空调制冷,利用空调机产生的冷空气吹向发热设备,进而带走发热设备和部件产生的热能,但这种采用空调制冷的方式进行降温,因体积较大,不易移动,无法实现对发热设备局部进行降温,不但降温效果不佳,且能量消耗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易移动,可实现设备局部发热体降温,且能耗低,降温效果更佳的模块化制冷单元。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上述目的的制冷带。
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制冷单元,包括一端敞口的外壳、绝热层、水冷腔体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一层绝热层,所述水冷腔体和半导体制冷片均设置在外壳内,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面粘结在水冷腔体上,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靠近外壳的敞口端;所述水冷腔体的一端设有进水管,另一端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半导体制冷片的正电源引线和负电源引线均伸出外壳。
进一步,还包括风冷板,所述风冷板的一面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粘结,风冷板的另一面上设有数排平行的风道,相邻风道之间连通;所述风冷板的一端设有进风管,另一端设有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均伸出外壳。
再进一步,所述外壳的两侧均设有连接软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带,该制冷带由数个所述的模块化制冷单元依次串接组成,相邻模块化制冷单元上的进水管、出水管、进风管和出风管分别串接,相邻模块化制冷单元上的正电源引线和负电源引线分别并联。
进一步,所述相邻模块化制冷单元之间通过连接软带连接。
本发明的模块化制冷单元及制冷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该模块化制冷单元主要由一端敞口的外壳、绝热层、水冷腔体、半导体制冷片和风冷板组成,水冷腔体、半导体制冷片和风冷板均安装在外壳内,体积小,移动更方便。
2、该模块化制冷上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产生的冷量对待降温物体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更佳,且能耗更低。
3、可按需求连接制冷带,能给几乎任意形状的物体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主视图;
图2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右透视图;
图3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俯透视图;
图4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主视图,图2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右透视图,图3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俯透视图,图4为模块化制冷单元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如图所示。模块化制冷单元包括一端敞口的外壳1、绝热层2、水冷腔体3、半导体制冷片4和风冷板5。外壳1的内壁设有一层绝热层2,水冷腔体3和半导体制冷片4均设置在外壳1内,半导体制冷片4的制热面粘结在水冷腔体3上,风冷板5的一面与半导体制冷片4的制冷面粘结,风冷板4的另一面与敞口平行,且该面上设有数排平行的风道51,相邻风道51之间连通。水冷腔体3的一端设有进水管31,另一端设有出水管32。风冷板5的一端设有进风管52,另一端设有出风管53,进水管31、出水管32、进风管52、出风管53以及半导体制冷片4的正电源引线41和负电源引线42均伸出外壳1。
外壳1的两侧均设有连接软带6,该连接软带6使用柔性材料制成,便于相互之间连接,且连接更方便。相邻风道51之间通过圆弧槽连通,减速气体阻力,便于气体流通,风道51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风冷板5上设有风道51的这个面与待降温物体紧密接触后,U型结构的风道51内的气体可充分与待降温物体的表面接触,对待降温物体的表面进行吹扫,防止待降温物体的表面结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88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