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陆相深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模式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1008.0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9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亮;任伟伟;李德勇;唐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京市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层 油气藏 形成 分布 模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陆相深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成藏模式。
背景技术:
随着多年开发陆相中、浅层油气资源递减迅速,勘探开发深层油气资源成为今后的重点。国外以海相油气研究为主,很少涉及陆相储层的成因及陆相深层油气的勘探技术,我国陆相储层中、浅层油气成藏机理较成熟,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传统的油气藏理论对深层油气勘探中出现的油气充注机理、油水关系、油气富集分布规律一系列新问题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物理模拟和大量实例解剖的基础上,建立“近源供烃、压差驱动、储盖共控、动态成藏”的陆相深层油气成藏模式。深层多处于盆地发育的初陷期和深陷期,生烃中心主要为同层和高层生烃中心,每个洼陷带都形成了稳定的生烃中心,活跃的生烃作用可导致异常压力发生。深层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源岩聚烃排水供烃、压差驱动下受储层性质和盖层连续性控制的运移和聚集,以及油气藏保存改造的动态成藏过程(图1A)。东营凹陷沙四段烃源岩便为一套高效优质的深层近源供烃体系,在洼陷带或紧邻洼陷带形成了各种复杂岩性油藏富集发育带,驱动压差成为深层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动力条件,浮力、界面张力和孔隙压力这三种主要动力控制着油气聚集的初始静动态过程。在上倾储层连续的背景下,深部主要为缺乏连续可动水的油气藏(储层多为油气层和干层),沿构造上倾方向变为正常的油气藏,两者之间为油气水共存带(图1B)。东营凹陷深层的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浊积岩体和末端扇砂体,部分环洼滩坝砂体也进入深层演化阶段。有效源岩层与储层的包容式接触组合是控制岩性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储层性质和盖层的有效性控制着深层油气藏的分布和规模,可划分为缓坡型、断坡型和深洼型不同结构类型的油气藏分布组合模式(图1C)。惠民临南洼陷带从沙三中亚段开始进入深层演化阶段,成岩演化进入中成岩A期,各类扇三角洲、三角洲、浊积岩和滩坝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层,尤其是三角洲十分发育,形成三个砂体厚度中心,即双丰三角洲、江家店三角洲和瓦屋三角洲,它们与临近烃源岩形成的良好生储组合,构成了深洼—缓坡型岩性油气藏组合模式(图1D)。深层原始成藏体系会受到后期构造活动和水动力的改造,由洼陷中心向斜坡或由深层向中浅层,由岩性油气藏(或深盆油气藏)组合变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组合,向构造上倾方向再转变为构造或地层油气藏组合,构成由深层到中浅层、由洼陷中心向周边的原始成藏体系到改造成藏体系的发育演化模式。深层油气藏的成藏类型主要有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继承性隆起持续多期多向成藏、远洼单斜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低幅度构造及反向正断层遮挡成藏和近洼近源多层系复合成藏。“近源供烃、压差驱动、储盖共控、动态成藏”的模式刻画了深层油气藏形成、改造和保存的过程,将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系统,深化了对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富集分布规律的认识。
附图说明
图1.深层油气藏形成地质模型与油气藏分布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10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