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2583.0 | 申请日: | 201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新文;董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16 | 分类号: | B22D11/116;B22D11/117;B22D11/06;C22B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57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铝 直接 进行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铸轧中合金熔炼工艺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铝锭重熔生产工艺相比,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具有节能、成本低、环保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电解铝液晶核数量少、夹渣和气体含量大等缺陷,一般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固体料进行处理,使晶核数能达到铸轧坯料生产的要求。目前采用电解铝液进行铸轧生产中电解铝液比例为60~70%,经过配料→加料→成分调整熔→炼炉内精炼→倒入静置炉→静置炉精炼→在线除气→在线过滤→轧制工艺流程,生产出坯料。
随着电解铝液比例的进一步提高,晶核数量少、夹渣和气体含量大等问题尤为突出,采用原有的生产工艺将无法满足控制产品晶粒度和除渣除气的要求,生产出的铸轧坯料质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以上缺点,提供一种既能提高铝合金熔炼中电解铝液比例,又能满足坯料及成品质量的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步骤为:配料→加料→加热,成分调整→熔炼炉内精炼→倒入静置炉→静置炉精炼→在线除气→在线过滤→轧制工艺流程,所述加料工艺为:向熔炼炉内加入打渣剂和占装炉量0-10%的固体铝→加入占装炉量80-100%的电解铝液→冷却至730-780℃→加入占装炉量1-15%的固体铝,冷却至660-700℃。
进一步地,所述熔炼炉内精炼包括氩气喷粉精炼和氩气+CCl4精炼。
进一步地,所述氩气喷粉精炼精炼剂用量为每吨铝1.5-1.7Kg,精炼时间为15-30min。
进一步地,所述氩气喷粉精炼采用单管喷射法,所述精炼剂喷射速度为1.5-2.0Kg/min。
进一步地,所述氩气喷粉精炼采用双管喷射法,所述每根喷射管的精炼剂喷射速度为0.5-1.0Kg/min。
进一步地,所述氩气+CCl4精炼中CCl4的用量为每吨铝0.14-0.16Kg,精炼时间为15-20min。
进一步地,所述静置炉精炼为氩气+CCl4精炼,所述精炼时间间隔为3-4h,所述每次精炼加入固体铝量为50-80Kg,所述每次精炼中CCl4的总用量为0.8-1.2Kg。
本发明提供的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电解铝液的比例提高到80-100%,通过改变加料工艺等方法,增加电解铝液中的晶核数,从而满足铸轧坯料及成品质量的需要。加料工艺中加入电解铝液后首先冷却至730-780℃,有利于电解铝液中晶核的形成,然后再次加入固体铝,使电解铝液的温度降至熔点左右,电解铝液在熔点温度的条件下形成的晶核数量足够多,有利于产品晶粒度的控制及电解铝液中夹渣和气体的净化。本发明中电解铝液在熔炼炉中进行氩气喷粉精炼时,增加精炼剂与电解铝液的接触面积,使分散剂分散更均匀,除气除渣效果更好。
本发明提供的电解铝液直接进行铸轧生产的方法,用于生产铝合金铸轧坯料,电解铝液的比例提高了20-30%,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燃料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工艺方法生产的坯料,生产的双零箔针孔数≤300个/m2,生产的空调箔力学性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生产1235牌号的铝合金,装炉量为20t,配料方案为电解铝液16t,固体铝4t,实现电解铝液的比例为80%。
加料:向熔炼炉内加入18Kg打渣剂和2t固体铝(固体铝可以是铝锭或废铝),其中打渣剂的加入量按每吨铝0.8-1.2kg计算,然后加入16t电解铝液,使固体铝熔化,冷却电解铝液至780℃,再加入剩余的2t固体铝,使温度降至660℃,开始加热,待固体铝熔化后再加入中间合金物料,调整铝液成分,15min后搅拌扒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2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