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控板感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72187.X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9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翟先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控板 感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感应器,尤其是一种工艺简单的触控板感应器。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控屏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多媒体电子设备上,如手机,MP3,平板电脑等,触控板感应器做为电容式触控屏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技术与制程开发越来越受到相关业者的重视,而触控板感应器的感应电极主要是由ITO(铟锡氧化物)组成,ITO是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材料,目前,其在仪器仪表、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都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投射触控板感应器上ITO的布线一般是单面双层或双面单层结构,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电场,当使用者触摸时,表面行或列的交叉处感应单元的互电容(也称耦合电容)会有变化,根据上述变化最终可检测出触摸点的具体位置。
常见的双层ITO的结构是菱形结构,其双层ITO分别布设在玻璃基板的同一面上,为了避免两层不同方向电极之间的导通,所以需要在玻璃基板上设置桥接点,这样就可将双层ITO布设在玻璃基板的同一面上。虽然上述方法实现了侦测触摸的动作,但是这种采用双层ITO的触摸屏结构,不但工艺复杂,而且桥接处容易损坏,产品良率低,导致成本升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部分厂商将ITO的结构设置成矩形,然后双面设置在玻璃基板的两层,如此以来,工艺的确的简单了很多,而且提高了产品良率,但是仍旧采用的是双层ITO的布线结构,ITO本身成本就较高,再加上双层的结构,使由此形成触摸屏的厚度也就增加了。如果能够克服双层ITO布图结构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无论是从成本上还是触摸屏的结构上考虑,单层ITO均具有更多优势。
因此需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ITO的布线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触控板感应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感应器,由若干感应电极依次排列组成,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正向感应电极与负向感应电极,且互相交错分布在同一层面上。
本发明所述的单层感应电极布线结构,相对双层感应电极布线而言,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所以成本低廉,再者,由单层感应电极组成的触摸屏厚度较薄,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控板感应器的一种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感应器1,由若干感应电极11、12依次排列组成,所述感应电极11、12包括正向应电极11与负向感应电极12,且互相交错分布在同一层面上。
请参考图1所示,为本发明单层感应电极的布线结构,所述感应电极层1由多个感应电极11、12组成,所述感应电极11为正向感应电极,感应电极12为负向感应电极,所述正、负向感应电极11和12的宽度呈递变趋势,如正向感应电极12呈递增趋势,负向感应电极11则呈递减趋势,且相邻感应电极为异向电极,即一个为正向,另一个为负向,所述感应电极的正感应电极11和负感应电极12经导线分别连接到触控芯片20的相应引脚上。
所述图1中涉及的感应电极层11中的正向感应电极11和负向感应电极12均由等腰梯形组成,且面积相等,所述正感应电极11与所述负感应电极12交错排列,相向对置,更具体的是所述正、负向感应电极11和12从上到下且互相交错分布在同一层面上,且所述正向感应电极11和负向感应电极12之间间距相等,一个较佳的实例是整个感应电极层1的所有相邻感应电极之间间距也相等。
以上文字介绍与附图说明,为本发明实现所述一种触控板感应器的具体实现方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与方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凡基于上述技术思想方法,作出的引用或改进,都皆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21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入法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语音和手势的多通道人机交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