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行车中轴-链盘的耐损耗配置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58234.5 | 申请日: | 2011-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屈百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B37/10 | 分类号: | B60B37/10;B60B2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中轴 损耗 配置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中轴-链盘系统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中轴-链盘系统配置均为轴配合结构置于中部而链盘置于右侧的系统配置。这种配置方式已成熟并已形成了固定的机构模式,以致早已作为相当多制造商的执行标准。然而,无数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故障,如中轴过早损坏、轴承过早损坏、链盘过早损坏、掉链子、飞轮损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这种配置模式。因为这种配置方式所构成的两支点-单侧力点的杠杆模式使得传动链的向后拉力几乎全部作用于右侧支点——右侧轴承处,这样,不仅造成这种配置的两侧轴承处受力力度差异过大,更致命的是受力方向相反。一方面,磨损的结果是造成两侧轴承的轴碗或外圈向相反方向外扩,致使中轴依左前-右后转向倾斜;另一方面,传动链的右侧端后向拉力,也同时造成链盘的前右-后左转向的倾斜趋势。这些,经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上述故障。特别是较长中轴的电动自行车,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故障问题,必须切断这些因果恶性循环链,而切断恶性循环链的最彻底的方法就是改变中轴-链盘配置模式。
发明内容
为从源头上铲除导致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故障的中轴-链盘配置弊端,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中轴-链盘配置的耐损耗方法。它是通过改变中轴-链盘-曲柄的结构,将右侧轴承配置于链盘的链齿右侧,使得链盘齿处于左右两轴承之间,构成一种单力点-两侧支点的杠杆模式。以此,实现传动链的向后拉力同向且近乎平均地作用于两侧支点——左右两侧轴承处的和谐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曲柄、链盘底面和右轴承内圈制成为一体,将链盘的盘面体制成碗盘形,使得链盘的链齿环盘脱离盘底平面,处于盘底平面的左侧,而成为左移了的第二平面,并使得该平面处于右轴承的左侧,即在配置上使得链盘齿置于中轴的两轴承内圈之间。链盘通过其中轴配合孔和中轴的链盘配合端,在紧固螺母的右端面和中轴的链盘配合端的四侧梯形面挤压下,与中轴实现紧配合。通过左轴承内圈的螺母与轴承左螺纹段的配合,在左侧实现对左右两侧轴承的同步调紧与配合。以此,使得链盘齿处于左右两轴承之间,构成一种单力点-两侧支点的杠杆模式,实现传动链的向后拉力同向且近乎平均地作用于两侧支点——左右两侧轴承处的和谐效果。
链盘整体分为链盘底面体、链盘齿环部、链盘碗环部、加强辐筋、中轴配合孔和右轴承内圈。平板圆盘形链盘底面体处于链盘整体的中部;环盘形链盘齿环部处于链盘整体的外圈,作为过渡曲面的链盘碗环部处于链盘底面体和链盘齿环部之间的次外圈;连接链盘底面与链盘齿环部的加强辐筋处于链盘碗环部的左凹面上;正方台形中轴配合孔处于链盘整体的中心,台形底面为中轴配合孔的大端口,台形顶面为中轴配合孔的小端口,台形体的四侧梯形面为中轴配合孔的孔壁;中轴配合孔小端口的外围,即链盘底面体中心的左侧面制有右轴承内圈。链盘在其链盘底面体的右底面与右曲柄的左侧面合并为一体结构。中轴配合孔贯穿链盘底面体的中心和右曲柄的首端,其大端口与右曲柄的右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其小端口与中轴配合孔的左侧面处于同一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单侧链盘所导致的多种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故障问题,切断了这些故障的因果恶性循环链,使得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中轴-链盘系统配置经久、耐用。同时整个配置结构简单,加之实现的两侧轴承一侧调紧、配合方式,使得部件使用、拆卸更加方便;整个配置易于在已有的结构上改造,也易于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自行车中轴-链盘耐损耗配置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配置结构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链盘-曲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4是链盘-曲柄结构的B-B向剖视图。
图5是中轴配置的结构视图。
图6是中轴的结构主视图。
图7是中轴结构的仰视图。
在附图1~5所示的本发明配置结构视图中:1.链盘底面体,2.链盘齿环部,3.链盘碗环部,4.右曲柄,5.中轴,6.轴承座套,7.加强辐筋,8.中轴配合孔,9.右轴承内圈,10.右轴承滚珠,11.右轴承外圈,12.紧固螺母,13.左轴承外圈,14.左轴承滚珠,15.左轴承内圈。
在附图5~7所示的中轴结构视图中:5.1.链盘配合端,5.2.右螺纹段,5.3.左螺纹段,5.4.左曲柄配合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82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角平分线绘制器
 - 下一篇:一种制备微细金属粉末的雾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