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辊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1532.1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7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莱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G15/08 | 分类号: | G03G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显影盒内使用的送粉辊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海绵辊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显影设备中的送粉辊一般都是由海绵材料(发泡橡胶或塑料)制成。因为发泡橡胶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所以绝大多数的送粉辊都是由发泡塑料制成,而发泡塑料一般都采用聚氨酯发泡制成。大致的工艺过程是将形成聚氨酯的各种原材料混合后,注入已经配置好金属芯轴的成型模具的空腔中,使混合物在模腔中发泡成型,然后将成型产品脱模,表面加工后形成海绵送粉辊。
这种制造海绵送粉辊的方法,必须要掌握成熟的聚氨酯发泡的生产技术、有整套的生产设备、相对较复杂的生产工艺。对于一般的非专业聚氨酯生产厂家来说,制造这种海绵辊就比较困难。而专业的聚氨酯生产厂家却能够提供已经成型的发泡聚氨酯海绵,并能根据需求裁割成各种尺寸和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送粉辊的制造方法,可直接利用市售的海绵条,经过简单加工即可制造出海绵送粉辊,不需要成套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操作简易快捷,成本低廉。
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绵辊的制造方法,所述海绵辊由金属芯轴、涂覆在金属芯轴表面的粘接剂层和套在其上的海绵层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金属芯轴表面涂布粘接剂;
2)将涂布粘接剂的金属芯轴进行一次热处理;
3)将海绵条打上中心孔;
4)将海绵条的中心孔套在经过热处理的金属芯轴上;
5)将组装后的金属芯轴和海绵套进行二次热处理;
6)将海绵体磨削成与金属芯轴同轴心的圆辊状。
金属芯轴表面涂布的粘接剂为热熔胶粉。
在所述的金属芯轴表面需预先涂上增粘树脂溶液,再粘上热熔胶粉,然后放入烘箱内进行所述的一次热处理;然后取出晾凉,使胶粉熔化后凝固而牢牢粘在金属芯轴上,并且使热熔胶层的表面变得光滑,易于下一步的套海绵条的操作。
金属芯轴表面预先涂布的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石油树脂或酚醛树脂,浓度为10%-80%。
增粘树脂优选松香树脂,浓度为40%。
所述的一次热处理的条件为(70-120)℃/(3-15)分钟,优选为(80-100)℃/(5-12)分钟。
所述的海绵条的截面为正方形,在其轴向上打上所述的中心孔。
在所述的海绵条打中心孔的方法是:使用一打孔模具,该打孔模具包括底座、顶柱、U形槽、挡块和挡板,在底座上面的中心垂直连接顶柱的下端,在U形槽开口一侧的两端设有可以插入挡板的、带有插口的挡块,挡板与该U形槽组成方筒,该方筒的内孔与该顶柱配合;该U形槽的一端封闭并在该封闭端的中央设有钻头孔,在该U形槽和顶柱的下部设有相互对应的锁紧孔;打孔时先将海绵条在U形槽内铺平,然后将挡板插入挡块的插口内组成方筒,再将方筒不封闭的一端套在底座上的顶柱上,并往下压,将海绵条在方筒内均匀压缩;最后用空心钻头从方筒上端的钻头孔伸入,将被压缩的海绵条钻透。
所述的二次热处理在烘箱内进行,处理后取出晾凉,使粘接剂再次在金属芯轴和海绵之间熔化后凝固而使海绵牢牢粘在金属芯轴上。
所述的二次热处理的条件为(70-120)℃/(10-25)分钟,优选为(80-100)℃/(15-20)分钟。
本发明的优点是:可直接利用市售的海绵条,经过简单加工即可制造出海绵送粉辊,不需要成套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操作简易快捷,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造的海绵辊的结构示意图(轴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打孔模具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模具的底座和顶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模具的U形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模具的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模具的锁紧销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使用的空心钻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打孔时的示意图。
图中:11—海绵辊的金属芯轴, 12—粘接剂层, 13—辊表面的海绵层,21—底座,22—顶柱,23—挡板,24—挡块,25—U形槽,26—空心钻头,27—锁紧销钉,28—钻头孔,29—锁紧孔,31—海绵条(被压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只用于说明,而不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莱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莱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15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移动波浪能吸收和转换装置
- 下一篇:物证照相机紫外光源照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