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4388.2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9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宁 |
主分类号: | C10K1/00 | 分类号: | C10K1/00;C10K1/10;C10K1/06;C10K1/32;C10J3/84;C10J3/72;C10J3/80;C10J3/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 余热 回收 利用 工艺 | ||
1.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由传质传热设备、管路等构成,其特征在于,由喷淋洗涤冷却器(2)、吸附塔(2A)和(2B)、高压传质传热设备(34)、动力回收装置(31)、低压传质传热设备(14)、循环热水加压泵(23)、加压机(16)、混合器(2C)、换热器(49)、含氧气提介质(13)、CO2等无氧气提介质(18)及管路共同组成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低压传质传热设备(14)内设置第一提汽段(14A)和第二提汽段(14B)及雾沫分离段(14C);低压高温循环水(32)由雾沫分离段(14C)下部入塔,含氧气提介质(13)由第一提汽段(14A)下部入塔,CO2等无氧气提介质(18)由第二提汽段(14B)下部入塔;气液逆流接触,通过水的蒸发扩散气提水蒸汽;含氧气提介质(13)中氧的体积百分浓度a:0.5%≥a ≤100%,CO2等无氧气提介质(18)中氧的体积浓度<0.5%;含氧气提介质(13)的流量与CO2等无氧等无氧气(18)流量之比为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循环热水加压泵(23)出口的低温水循环水(24A),进入换热器(49)回收喷淋洗涤冷却器(2)排出的含焦油煤气水(40)、再生过程解吸水(58)的高温煤气水(40A)中的热量后,低温循环热水(24)在高压传质传热设备(34)内,与高温湿煤气(3A)逆流接触,吸收湿煤气中的热量后,成为出塔的高温循环水(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高压传质传热设备(34)内件、低压传质传热设备(14)内件,采用采用垂直筛板结构、或浮阀塔板结构、或旋流板结构、或填料结构、或板式内件在上,填料在下的组合结构、或板式内件在下,填料在上的组合结构,或旋转填料结构、或旋转板式结构、或旋转板式加填料的组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喷淋洗涤冷却器(2)内设置气液逆流洗涤段(47)采用采用垂直筛板结构、或浮阀塔板结构、或旋流板结构、或填料结构、或板式内件在上,填料在下的组合结构、或板式内件在下,填料在上的组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吸附塔(2A)和(2B)轮流吸附分离,喷淋洗涤冷却器(2)出口湿煤气中的部份焦油、油、粗酚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采用中压过热蒸汽(57)轮流再生吸附塔(2A)和(2B);再生过程解吸出来的水、焦油、油、粗酚、水蒸汽(58)进入混合器(2C)溶解、汇入高温煤气水(40)之中;混合器(2C)出口的高温煤气水(40A)经换热器(49)降低温度后的含油煤气水(45)排向焦油回收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加压机(16)为螺杆压缩机、或轴流压缩机、或离心压缩机、或活塞压缩机、或混流压缩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动力回收装置(31)为轴流式水力透平、或灌流式水力透平、或混流式水力透平、或离心式水力透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宁,未经李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438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谐相干光时分反射仪
- 下一篇:电子设备及其电器模组内置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