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93814.0 申请日: 2011-04-14
公开(公告)号: CN102199272A 公开(公告)日: 2011-09-28
发明(设计)人: 谢鸿峰;王成双;程镕时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大学
主分类号: C08G18/67 分类号: C08G18/67;C08G18/36
代理公司: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黄嘉栋
地址: 210093***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豆油 聚氨酯 丙烯酸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绝缘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它通过压榨大豆而直接得到。大豆毛油的色泽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种类的不同而异,一般呈淡黄、浅绿或深褐色,而精炼过的大豆油则为淡黄色。其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它由一摩尔甘油和三摩尔脂肪酸组成,因而具有憎水性。大豆油中的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每个脂肪酸组分的比例分别为15%、25%左右和60%以内,不饱和双键的平均官能度约为4.6。环氧化的大豆油中约含2~6个环氧基,环氧基的质量分数约为2%~8%。以环氧大豆油作为起始原料,经羟基化作用制得大豆油多元醇,大豆油多元醇的分子链较长,交联密度适中,分子中的摇摆链段能有效地提供良好的柔性,以及自身较低的粘度。

随着环境保护和石油资源枯竭两大难题越来越被关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环保问题在世界上已受到极大的关注。植物油基聚氨酯是由植物油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共聚而成,被誉为聚氨酯发展中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植物油多元醇是植物油双键经化学改性引入羟基制备获得,它的价格便宜、官能度高,聚合产品的理化性能优异。植物油基聚氨酯材料不但机械性能可与相应石油基材料媲美,而且耐热分解与热氧化性能更佳,生产成本更低。来源广泛的大豆油衍生物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性能,而且由于大豆油的特殊结构使最终产品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这也是目前新材料开发中所追求的一个方面,即最终产品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已成为当今的热门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其作为硬塑料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是一种优质的绝缘材料。

一种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它是由大豆油多元醇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生成聚氨酯预聚体,再将聚氨酯预聚体和丙烯酸羟乙酯反应得到的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它的结构可以用下式表示:

其中:Y为-OCH3、-OCH2CH2OH或-OCH2CH(OH)CH3,其红外光谱图见图2。

上述的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所述的大豆油多元醇是由环氧大豆油以甲醇、乙二醇或1,2-丙二醇开环得到的大豆油多元醇。

一种制备上述的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 将大豆油多元醇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混和,其羟基和异氰酸根的摩尔比为1:2,氮气气氛下,加热升温至90℃,搅拌反应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步骤2. 然后将丙烯酸羟乙酯(HEA)加入到步骤1得到的聚氨酯预聚体中,HEA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摩尔比为1:1,室温下搅拌,72小时后,浇铸到模具中, 在110℃固化24小时后,冷却到室温脱模,即得到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PUA-1)。

上述的制备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方法,所述的大豆油多元醇是由环氧大豆油以甲醇、乙二醇或1,2-丙二醇开环得到的大豆油多元醇。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用的大豆油可以用花生油、玉米油、棕榈油、菜籽油、蓖麻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植物油代替。

本发明的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拉伸强度可以达到40.4MPa,杨氏模量达到724.0MPa,1MHz下介电常数为1.0-3.0。

附图说明

图1大豆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路线。

图2环氧大豆油、豆油醇、聚氨酯以及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红外分析图谱。

从图可知,ESO在822cm-1和842cm-1处的吸收峰(即环氧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开环反应后消失,出现羟基的特征吸收峰3435 cm-1(Polyol-1)。固化后,聚氨酯预聚体的特征吸收峰2260 cm-1(-NCO)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的特征吸收峰2959 cm-1(C=C)均消失,说明生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

图3大豆油基聚氨酯以及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差示扫描量热(DSC)谱图。

图4大豆油基聚氨酯以及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动态力学分析(DMA)谱图,a为储存模量与温度的关系图;b为阻尼因子与温度的关系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3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