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3880.1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王良成;王良璧;林志敏;宋克伟;常立民;张永恒;武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F1/32 | 分类号: | F28F1/3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圆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背景技术
由于圆管管翅换热器的用途非常广泛,所以圆管管翅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非常重要。研究者致力于增强圆管管翅换热器换热能力,同时尽可能减少阻力损失的增加,也就是降低圆管管翅换热器的运行费用。通常在管外侧安装翅片以增加换热面积减小热阻,但受到经济性和翅片效率的限制使得翅片的面积不能无限的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圆管管翅换热器传热性能,把翅片表面做成各种各样的结构。在翅片表面冲压出的涡产生器在主流中可造成二次流动,能有效地强化翅片表面的换热性能。
圆管管翅换热器的机械加工性能比扁管翅换热器好,制造能耗小。但是翅片表面换热能力较差的区域是在与圆管尾流区域相接触的区域,流体流经圆管的流线性比流经扁管的流线性差,也就是流体流经圆管前端滞止点附近和流经圆管尾流区域时阻力损失较大。本着进一步提高圆管管翅片型的换热性能,同时减小流动阻力损失的目的,本发明涉及减小圆管尾流区域大小的一矩形平面涡产生器和减小上游圆管前端附近流动阻力损失的在翅片上冲压形成的椭圆凸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增加圆管管翅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
一种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排列的圆管(3)和套在圆管上的翅片,所述翅片上设有套装圆管的孔,每个孔的边缘设一翻边凸台,翻边凸台的高度等于翅片的间距,在每个孔后部冲出一对矩形小翼平面涡产生器,在翅片上留下一对矩形小孔;所述孔8前部冲压出一椭圆凸包,同时在翅片上形成椭圆凹坑。
所述椭圆型凸包的长轴与流动方向一致,椭圆型凸包的中心在孔的纵向中心线上,并且位于以孔为同心的圆弧上,且圆弧的半径与孔的半径之比为r2/r=1.2-1.5;所述椭圆型凸包在翅片上的投影为一椭圆,长轴和短轴之比为2,长轴为孔的半径的0.3-0.4倍,椭圆型凸包的高度为翅片间距的0.5-0.8倍的翅片间距。
所述涡产生器与圆孔的纵向中心线上下对称分布,涡产生器底边中点位于以孔为同心的圆弧上,且圆弧的半径与孔的半径之比为r1/r=1.15-1.35,且平面涡产生器底边的中点与主流方向的夹角θ为110°-140°。
所述涡产生器的底边方向角β为90°。
所述涡产生器底边长度为孔半径的0.3-0.5倍,高度为孔半径的0.6-0.85倍。
本发明在翅片上冲压形成的椭圆凸包的长轴与流动方向一致,流线性较好,当流体流经圆管前方的凸包时,流体改变流动方向沿着凸包流动,这样减小了因流体直接垂直冲刷圆管而引起的流动阻力损失。在圆管下游当流体流过矩形涡产生器后,下游会产生纵向涡,在流体中产生伴随主流的二次流动。二次流可以使主流中的冷热流体不断得到掺混。同时,部分流体流经圆管下游两侧翅片上冲压出涡产生器时在圆管和涡产生器之间形成了一流体通道到达圆管回流区,减小圆管下游回流区的大小,改善了圆管下游管壁及附近翅片表面与流体间的换热性能,并减少了机械能在回流区域的耗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翅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圆管管翅换热器,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排列的圆管3和套在圆管3上的翅片4。为提高换热性能,圆管3采用叉排排列方式,在翅片4上设有套装圆管3的孔8,在每个孔8后部冲出一对矩形小翼平面涡产生器1,且与翅片4垂直,在翅片4上留下一对矩形小孔8。涡产生器1与翅片4相连的边为底边。涡产生器1底边长度为孔8半径的0.3-0.5,高度为孔8半径的0.6-0.85倍。在孔8前部冲压出一椭圆凸包6,椭圆凸包6的长轴方向沿着流动方向,在翅片4背面同时留下一椭圆凹坑7。翅片4上每个孔8边缘冲压一翻边凸台2。翻边凸台2的高度等于翅片4的间距,在翅片4与圆管3组装时,翻边凸台2起到翅片4定位的作用。圆管3与翅片4间通过胀接紧密连接在一起,翻边凸台2在胀管后与管外壁紧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交通大学,未经兰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38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