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2166.0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6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博仪;相知正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倾倒 装置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人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和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75176、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7月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780048612.6、题为“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的PCT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头部保护功能的活动头枕(active headrest)的头枕倾倒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带有头部保护功能的头枕,在车辆受到追尾碰撞时,安装在座椅上部的头枕会朝前方移动,保护乘客的头部(以下称作活动头枕)。
作为活动头枕的倾倒装置,例如已知有采用线材驱动形式的倾倒装置:在座椅靠背的下部设置线材驱动部,在座椅靠背的上部设置头枕驱动部,在乘客因追尾碰撞等而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后方相对移动时,线材驱动部将其压力转换成线材的张力,利用传递给头枕驱动部的张力来使头枕朝前方倾倒。
另外,还已知有如日本专利特开2001-58533号公报所示的结构的倾倒装置:将受压板设置在座椅靠背上,在受压板因追尾碰撞时乘客的压力而转动时,头枕朝前方移动。
然而,像以往那样用线材来连结头枕驱动部和线材驱动部、或者用连结部件使受压板与头枕连结时,若乘客的头部以较强的力接触头枕,则头枕的力会返回线材驱动部(受压板)侧,头枕有时会被朝车辆后方压回。这样的话,头部就会原样地朝后方移动,无法充分地发挥保护功能。
针对上述问题,曾考虑在驱动部上设置棘轮机构或设置锁定机构,但在设置棘轮机构时,机构变得复杂,并且在头枕被朝后方按压时,存在头枕会朝后方返回至棘轮机构的卡合齿的卡合位置的问题。此外,在设置锁定机构时,若在锁定动作之前头部接触头枕,则头枕就无法被锁定,会原样朝后方返回,从而无法起到保护头部的效果。
另外,在活动头枕中,头枕以能移动的形态安装,因此,平时将头枕朝前方按压时,头枕容易移动,或有可能产生晃动。
另一方面,若为了抑制晃动而减小零件间的间隙的许用值,则在从头枕驱动部突出的头枕返回头枕驱动部内时,头枕可能会与头枕驱动部内部的零件产生干涉,在返回头枕驱动部内的中途被卡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平时能将头枕稳定地固定于座椅靠背的规定位置,并能顺利地收纳从头枕驱动部突出的头枕,而且在突发情况下能可靠地动作来保护乘客的头部。
本发明如下地构成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即,一种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下部的线材驱动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的头枕驱动部、以及将线材驱动部与头枕驱动部连结的张力传递部件,将乘客相对于座椅靠背(线材驱动部)朝后方相对移动时的压力转换成张力传递部件的拉力,用该拉力使头枕朝前方动作,在至少头枕驱动部的保持部后表面上部设置有朝保持部内侧突出的突部,另一方面,在可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地被保持部保持的托架上形成有与突部对应的凸轮尖(cam nose)。
另外,在托架与保持部、或框架板之间设置有施力装置,利用该施力装置将托架的上部始终朝车辆的后方侧施力。托架在保持部内上下运动时,被施力装置始终朝一定的方向施力。
在乘客的头部对头枕施加朝后方的力时,无论托架位于哪个位置,凸轮尖都能与突部固接。
在保持部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在托架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卡合部,收纳托架时,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的前方侧倾斜面接触而固定。
以下,具体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活动头枕的头枕倾倒装置。头枕倾倒装置包括:线材驱动部、传递驱动力的张力传递部件(线材)、头枕驱动部。
线材驱动部具有连杆机构等,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例如与就座在车用座椅上的乘客的腰相对地安装。在线材驱动部上连接着张力传递部件的一端,在乘客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后方相对移动时,线材驱动部使张力传递部件产生张力。
张力传递部件包括:具有柔性的外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内的线状部件,在相对于外筒体拉拽线状部件的一端时,可将其张力传递给另一端。在本说明书中,该张力传递部件也称作线材。
头枕驱动部具有:作为安装基板的框架板、保持部、托架、动作部等,并利用框架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
保持部为筒状,平行地设置在框架板的左右两侧。在左右的各个保持部内以能沿着长度方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移动的形态收纳有托架。在保持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21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