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底泥修复剂及制备和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1954.1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1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赵由才;苏良湖;黄仁华;邓穗;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4 | 分类号: | C02F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陈龙梅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修复 制备 使用方法 | ||
1.一种污染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由2~5份质量的矿化垃圾和1份质量的蘑菇渣混合均匀组成的混合物,再加入混合物重量的25%的无机盐营养液NMS,并调节含水率为45%~55%,培养3~7天得到含有大量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的污染底泥修复剂;
上述矿化垃圾为过1~5mm筛的矿化垃圾筛下物;
上述蘑菇渣为栽培蘑菇后采摘掉蘑菇剩下的固体废物,其粒径小于10mm;
所述的无机盐营养液NMS为:11g NH4Cl,8g KH2PO4·2H2O,3.21g K2SO4,1.9g MgSO4,0.0616g ZnSO4·7H2O,0.0551g CuSO4·5H2O,0.395g H3BO3,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于1L。
2.一种污染底泥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矿化垃圾去除杂物后过1~5mm筛,得到含水率为13%~22%的矿化垃圾筛下物,将蘑菇渣切碎并过10mm筛,得到粒径小于10mm的蘑菇渣,然后称取矿化垃圾筛下物∶蘑菇渣=2~5∶1质量比,混合均匀,加入无机盐营养液NMS,其加入量为混合物重量的25%,调节含水率为45%~55%,培养3~7天,制成污染底泥修复剂。
3.一种污染底泥修复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污染底泥修复剂加入污染底泥中,其加入量按照污染底泥修复剂∶污染底泥=1∶5~10质量比进行,混合均匀,再进行自然堆置,并保持堆体的含水率为30%~32%,经过60~80天,经检测污染底泥中的多环芳烃去除率可达55%~90%;
所述的污染底泥为脱水后含水率为26%~32%、多环芳烃浓度为10~100mg/kg的污染底泥,其中多环芳烃为菲、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染底泥修复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然堆置为无需强制通风,堆放成堆高约为1.2m的条垛式堆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195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滴灌用外镶式缝隙环状塑料紊流灌水器
- 下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