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茯苓菌株及其液体发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0801.0 | 申请日: | 201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羿;钟世红;游元元;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1/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8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茯苓 菌株 及其 液体 发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用真菌液体发酵领域,特别是涉及茯苓液体发酵。
背景技术
茯苓Poria cocos为一种多年生腐生真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我国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应用茯苓的记载,而人工栽培茯苓的历史也已有1500多年。中医学认为茯苓“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利尿、镇静、抗肿瘤、增强免疫等方面。茯苓以干燥菌核入药,不同部位经加工分别成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木及茯苓皮等药材。茯苓药性平和,效用广泛,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为多种方剂配伍的要药及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在常用中药方剂中,茯苓的配伍率达到70%。
目前对茯苓液体发酵已有较多研究。用液体发酵培养及提取分离等新技术取代传统的固体发酵来生产茯苓,可连续地、大规模地进行工业化生产,缩短生产时间,节省大量的木材。李羿等的“茯苓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第28卷第2期)中报道了一种茯苓液体发酵的方法,其发酵菌株为四川农科所茯苓菌种,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g,酵母浸膏3.9g,蛋白胨5.1g,K2HPO4 1g,MgSO4.7H2O 0.5g,水1L;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pH值5.5,液体菌种的菌龄为2d,液体菌种接种量6%,摇瓶培养时间7d,菌丝体产量最高为11.88g/L。
李羿等的“茯苓的摇瓶补料发酵和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药物生物技术,2007年第14卷第1期)中报道了一种茯苓液体发酵的方法,其发酵菌株为四川农科所提供的茯苓菌种:通过分批补料加入碳源的方式可以提高茯苓液体发酵的水平,菌丝体产量最高为11.95g/L。
综上所述,现有的茯苓液体发酵方法的发酵水平仍然不高,不能满足市场对茯苓的需求。
中药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类等物质,而药用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类等物质的强大酶系,因此,药用真菌可利用中药基质进行深层发酵。同时,中药中的某些成分(生物碱、皂苷、黄酮等)可促进或抑制药用真菌的生长及代谢产物的生产。
杨海龙等的“中药对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35卷1期)中报道了中药对灵芝、灰树花、黑木耳、冬虫夏草和鸡腿蘑深层发酵水平的影响,不同中药对不同真菌的发酵有不同作用,有的中药具有促进作用,有的中药具有抑制作用,有的中药兼具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在培养基中加入中药来提高茯苓液体发酵水平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茯苓发酵水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茯苓菌株和一种新的茯苓液体发酵的方法。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茯苓菌株,菌株名称为Poria cocos(Schw.)wolf.P6,它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号为CCTCC NO:M2010361。该茯苓菌株于2010年12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简称为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0361。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茯苓液体发酵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发酵种子:取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0361的茯苓菌株接种于种子培养基培养,得茯苓种子;
b、发酵:将步骤a得到的种子接种于茯苓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得发酵液,即为茯苓发酵产物。
步骤a的种子培养基由下述原料制备而成:葡萄糖20g/L、酵母浸膏4g/L、蛋白胨5g/L、K2HPO4 1g/L、MgSO4.7H2O 0.5g/L和蒸馏水;步骤a的培养温度为25℃,pH为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医学院,未经成都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08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受电弓滑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葵花籽综合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