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台秤以及载重检测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90000968.X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筱崎直也;石田进一郎;内藤和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光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G21/28 | 分类号: | G01G21/28;G01G3/13;G01G3/16;G01G21/22;G01L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崔幼平;杨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台秤 以及 载重 检测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台秤以及用于该台秤的载重检测的载重检测组件,实现高精度的计量。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秤的主要方式,有使用应变片的测力传感器方式、使用音叉的音叉振动方式、使用电磁铁及电磁线圈的电磁力平衡方式。
测力传感器方式根据应变片因载重而产生的变形量测定出载重。音叉振动方式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利用音叉的振动频率与施加在音叉两端的载重的大小成正比例变化的原理进行载重测定。而电磁力平衡方式则是向电磁线圈中通入电流,使得因载重而失去平衡状态的机械式平衡机构回到平衡状态,根据此时的电流的大小求出载重的大小。
关于秤的精度,与测力传感器方式相比,音叉振动方式和电磁力平衡方式的精度要高,而关于秤的制造成本,机构复杂的电磁力平衡方式最高,构造简单的测力传感器方式最低。
目前,量程(测定范围)达到300kg的台秤多采用测力传感器方式。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1148号公报
但是,在生产现场,例如对鼓形桶装的药液原料等进行计量的情况那样,高精度地测定重量物的重量的必要性在增加,要求台秤高精度化。
台秤精度的提高仅通过简单地采用精度高的计量方式并不能够实现。还需要相对于成为精度降低的重要原因的温度变化以及水分、尘埃等的对策,而且,必须确保具有能够承受重量物的机械强度。
此外,为了容易进行将重量物在台秤的载物台上搬上搬下的作业,还必须使台秤低矮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高精度的台秤,并提供能够构成该台秤的载重检测组件。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台秤,由一个或多个载重检测部支撑被计量物并进行计量,其特征是,前述载重检测部具有:载重传感器,通过在块体上结合音叉振子而构成,该块体将施加在其上的载重缩小后传递给前述音叉振子;线路板,其上搭载有将前述音叉振子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路;以及传感器外壳,容纳前述载重传感器及线路板;前述传感器外壳由以失蜡铸造法铸造的不锈钢构成,直接结合在并行的基础框架上,维持前述基础框架之间的间隔。
以失蜡铸造法铸造的不锈钢制传感器外壳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够兼作为基础框架用的结构体。因此,零部件数量减少,而且能够谋求载物台的低矮化。此外,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载重传感器的块体即便施加在其上的载重很大,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缩小化的动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台秤中,前述传感器外壳具有:容纳前述载重传感器的载重传感器容纳室,容纳前述线路板的线路板容纳室,以及阻碍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及线路板容纳室之间空气流通的分隔壁;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的通气仅能够通过设置在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的底部的通气孔进行。
分隔壁防止载重传感器的精度因线路板产生的热而降低。通气孔防止因进行计量时载重传感器容纳室内的气压波动而引起的计测精度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台秤中,前述通气孔被在多孔质膜上重叠了无纺布的过滤件从前述传感器外壳的外部封堵,并且前述过滤件的外表面被更换前述过滤件时能够避开的板压住,从前述板的周围进入前述过滤件的外部空气能够经过前述通气孔进入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的空气能够以相反的路径排出到外部。
多孔质膜防止水的浸入,无纺布防止多孔质膜脏污或因外部压力而破损。而板防止过滤件被尖锐的物件戳破的事故发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台秤中,前述载重传感器的块体通过螺栓穿过设置在该述块体的固定侧的通孔中而被固定在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的底部,具有从结合在该块体的活动侧的螺栓承受载重而位移的构造;前述载重传感器能够与在向固定侧的前述载重传感器容纳室上固定的构造以及与活动侧的前述螺栓结合的构造相同的测力传感器进行替换。
采用音叉振子的载重传感器虽然在无外部振动的环境下发挥了高精度,但在外部振动多的环境下精度将降低。另一方面,测力传感器尽管精度低,但即便是在有外部振动的环境下精度也不会改变。该台秤可以根据客户的使用环境而将采用音叉振子的载重传感器与测力传感器进行替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光电子株式会社,未经新光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900009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