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70415.6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7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佑公;伊藤雅俊;椎叶一之;金山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K6/445;B60W2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车辆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动力分配式的电气式差动部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尤其涉及降低因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而导致的电气式差动部中的打齿声的技术。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如下的电气式差动部的混合动力车辆,该电气式差动部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差动用电动机及输出旋转部件分配的差动机构和能够传递动力地与该输出旋转部件连结的(即直接或经由齿轮机构间接连结的)行驶用电动机,在该电气式差动部中,该差动用电动机的运转状态被控制,由此,该差动机构的差动状态被控制。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混合动力车辆就是上述那样的混合动力车辆。
在此,在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存在例如从构成电气式差动部的齿轮机构产生打齿声的情况。具体地说,在上述齿轮机构中,在相互啮合的齿轮间的啮合部分存在间隙。而且,例如在行驶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的值为包括零[Nm]在内的大致零附近时(即行驶用电动机处于浮动状态时),本来行驶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进行作用的某齿轮对的各齿轮彼此成为相互之间推压力弱的齿轮浮动状态。在处于如上所述的状态时,因发动机的旋转变动(爆发变动)而产生的振动传递到该齿轮对的啮合部分,有时会导致在该啮合部分啮合齿的齿面彼此相互反复进行碰撞和分离并互相打击,从而产生被称为所谓咔哒声的打齿声。为了降低如上所述的咔哒声,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的技术:在行驶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进入规定范围并检测到产生咔哒声的条件的情况下,在等功率下使发动机旋转速度上升到规定值以上并使发动机转矩降低至规定值以下,来抑制发动机的转矩变动。即,通常使发动机沿如下的规定的发动机动作线(例如发动机最佳燃料消耗线)运转,即发动机尽可能地以高效的状态运转且发动机的运转状态(例如由发动机旋转速度和发动机转矩表示的发动机动作点)相对于必要的发动机功率的变化而平滑地变化。另一方面,在检测出产生咔哒声的条件的情况下,使发动机动作点在等功率线上从发动机最佳燃料消耗线转移到为了使发动机旋转速度上升到规定值以上以避免咔哒声的规定的发动机动作线(例如咔哒声避免动作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937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160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731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260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即便在上述发动机最佳燃料消耗线和咔哒声避免动作线一定程度上分离的情况下,仍可认为:若一定程度延长将发动机最佳燃料消耗线上的发动机动作点在等功率线上转移到咔哒声避免动作线上的发动机动作点时的转移时间,则发动机旋转速度逐渐上升,因此,难以给用户带来不适感。反之,有可能导致产生咔哒声的频度变高、直至降低咔哒声所需的时间延长。因此,希望尽可能地缩短上述转移时间。但是,越缩短上述转移时间,而且越分离上述发动机最佳燃料消耗线和咔哒声避免动作线,因发动机旋转速度越发急速上升,因此存在越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的可能性。即,对于用户而言,存在对发动机旋转速度的急速上升感到不适的可能性。另外,如上所述的课题并未公知,对于不给用户带来因发动机旋转速度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感地降低咔哒声的技术还没有提案。
本发明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能够不使发动机旋转速度变化地降低咔哒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主旨在于:(a)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该混合动力车辆具有电气式差动部,该电气式差动部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差动用电动机及输出旋转部件分配的差动机构和能够传递动力地与该输出旋转部件连结的行驶用电动机,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该差动用电动机的运转状态来控制该差动机构的差动状态,其特征在于,(b)在所述行驶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处于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与该行驶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处于规定范围外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对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进行抑制的控制,(c)对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进行抑制的控制是抑制废气再循环量的控制、在排气行程中抑制气缸内的燃烧气体的剩余量的控制、使空燃比成为稀侧的控制、以及使点火正时滞后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704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