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5405.5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7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浩二;新福勇一;今田光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D57/00 | 分类号: | A01D5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收割机 收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详细而言,涉及向收割部的上部输送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关于7垄(日文:条)收割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的技术。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这样的7垄收割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3个用于拢入2垄量的谷物杆的拢入装置,在左右中央侧拢入装置和右侧拢入装置之间配设用于拢入1垄量的谷物杆的拢入装置。另外,该收割部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3个用于输送2垄量的谷物杆的根部侧的下部输送装置(根部输送链),在左右中央侧的下部输送装置和右侧的下部输送装置之间配设用于输送1垄量的谷物杆的根部侧的下部输送装置。另外,该收割部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3个用于输送2垄量的谷物杆的穗尖侧的上部输送装置(穗尖输送突部(日文:ラグ)),在左右中央侧的上部输送装置和右侧的上部输送装置之间配设用于输送1垄量的谷物杆的穗尖侧的上部输送装置。
而且,收割部构成为通过包含传动轴等的传动装置将搭载于联合收割机的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用于输送1垄量的谷物杆的穗尖侧的上部输送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34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中,上述传动装置设于用于输送1垄量的谷物杆的上部输送装置及下部输送装置的后方,因此,各上部输送装置及各下部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部附近即利用输送装置输送中的各垄量的谷物杆汇合的汇合部附近的构造较为复杂。由此,输送中的谷物杆会卡挂在包含上述传动装置的外围部件上,存在谷物杆容易在该汇合部堵塞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简化利用输送装置输送中的谷物杆汇合的汇合部附近的构造、抑制谷物杆在该汇合部附近堵塞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具有扶起装置、拢入装置、切断装置、下部输送装置、上部输送装置和纵向输送装置,上述拢入装置具有利用左右一对拢入轮及拢入带拢入右侧2垄量的谷物杆的第一拢入装置、利用一个拢入轮及拢入带拢入左右中央侧3垄量的谷物杆中的一侧1垄量的谷物杆的第二拢入装置、利用左右一对的拢入轮及拢入带拢入左右中央侧3垄量的谷物杆中的其余2垄量的谷物杆的第三拢入装置、利用左右一对的拢入轮及拢入带拢入左侧2垄量的谷物杆的第四拢入装置,上述第二拢入装置的一个拢入轮和上述第三拢入装置的拢入轮中的与上述一个拢入轮相邻的拢入轮啮合,上述上部输送装置具有用于输送利用上述第一拢入装置拢入的谷物杆的穗尖的第一上部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利用上述第二拢入装置拢入的谷物杆的穗尖的第二上部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利用上述第三拢入装置拢入的谷物杆的穗尖的第三上部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利用上述第四拢入装置拢入的谷物杆的穗尖的第四上部输送装置,动力从上述第三拢入装置经由上述第二拢入装置传递到上述第二上部输送装置。
在本发明中,上述拢入装置将上述第二拢入装置的一个拢入轮和上述第三拢入装置的与该一个拢入轮啮合的拢入轮的厚度设定得比其他上述拢入轮的厚度厚。
在本发明中,上述拢入装置将上述第二拢入装置的一个拢入轮及上述第三拢入装置的左右一对拢入轮配置于比上述第一拢入装置的左右一对拢入轮及上述第四拢入装置的左右一对拢入轮高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动力从自机体主体向斜前下方延伸出的纵向传动轴经由自该纵向传动轴的前部立设的传动轴向上述第三拢入装置的拢入轮中的与上述第二拢入装置的一个拢入轮相邻的拢入轮传递。
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第二上部输送装置上设有用于将由上述第一上部输送装置输送中的谷物杆引导到谷物杆的汇合部的引导杆,在上述第三上部输送装置上设有用于将由上述第四上部输送装置输送中的谷物杆引导到上述汇合部的引导杆,这两个引导杆一体地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马株式会社,未经洋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5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