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该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和过滤水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1727.6 | 申请日: | 201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0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靖浩;高桥健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吴羽 |
主分类号: | B01D71/34 | 分类号: | B01D71/34;B01D65/02;B01D65/06;B01D69/08;C02F1/44;C08J9/26;D01F6/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树脂 多孔 制造 方法 过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作为分离用多孔膜、特别是(滤)水处理性能以及耐污染性和再生性优异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制的多孔膜、该多孔膜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多孔膜的过滤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1-二氟乙烯系树脂由于耐气候性、耐化学性、耐热性优异,因而正在研究将其应用于分离用多孔膜。特别是关于用于(滤)水处理用途、尤其是自来水制造或污水处理用途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也包括其制造方法,提出了许多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6)。
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了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的多孔膜的制造方法,所述非溶剂致相分离法,是使1,1-二氟乙烯系树脂溶液与能凝固1,1-二氟乙烯系树脂溶液那样的液体(一般为1,1-二氟乙烯系树脂的非溶剂)接触而使其凝固的方法。然而,如果利用该方法,则由于非溶剂的膜内扩散(物质移动)慢而容易在膜表面形成皮膜,因而容易得到被处理水侧表面的树脂浓度高(即孔隙率低)的多孔膜。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比较大量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与1,1-二氟乙烯系树脂为不相容性的有机液体与二氧化硅粉末一起分散在1,1-二氟乙烯系树脂中,成型后提取除去这些有机液体和二氧化硅粉末,从而形成多孔膜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者们也发现,将具有特定分子量特性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与该1,1-二氟乙烯系树脂的增塑剂和良溶剂一起熔融挤出成中空丝状,然后提取除去增塑剂并进行拉伸的多孔化的方法,对于形成具有适度的尺寸和分布的微细孔且机械强度优异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是有效的,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专利文献7~10等)。然而,关于在将多孔膜作为滤膜使用时所需的包括过滤性能和机械性能等的综合性能,强烈要求进一步改善。例如,作为近年来盛行的用于通过江河水等的除浊来制造自来水或工业用水、或者污水的除浊净化处理等的MF(精密过滤)膜,为了确实地除去作为代表性有害微生物的隐孢子虫、大肠杆菌等,希望平均孔径为0.25μm以下,并且浊水的连续过滤运行时由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堵塞)少、维持高透水量。从该观点出发,下述专利文献6中公开的多孔膜的平均孔径过大,而下述专利文献8中公开的中空丝多孔膜在浊水的连续过滤运行中在透水量的维持方面存在问题。
可以认为由这样的滤水运行中的堵塞引起的滤水压的增大,是使用疏水性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来除去被处理水中的微分散粒子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当然,已经尝试了通过1,1-二氟乙烯系树脂本身的亲水化或所形成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的部分亲水化,来减少由堵塞引起的滤水压的增大,但是多数面临其效果的持续性不足、或者膜强度或耐化学性降低等问题,无法解决本质性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2969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20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215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173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5:WO01/28667A
专利文献6:WO02/070115A
专利文献7:WO2005/099879A
专利文献8:WO2007/010832A
专利文献9:WO2008/117740A
专利文献10:PCT/JP2009/071450的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适于分离用途、特别是适于(滤)水处理的表面孔径、透液量(透水量)和机械强度、并且即使在连续分离处理时也显示良好的透液量维持性能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即使在浊水的连续过滤时也不易污染、维持良好的透水量、并且在必要时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来容易地降低由于连续过滤而增大的滤水压的再生性优异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的有效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多孔膜的过滤水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吴羽,未经株式会社吴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1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