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u配线的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8603.4 | 申请日: | 201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4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五味淳;水泽宁;波多野达夫;横山敦;石坂忠大;安室千晃;加藤多佳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1/3205 | 分类号: | H01L21/3205;H01L2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u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u(铜)配线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半导体器件的配线图案的微细化日益发展,与此相伴,因配线的RC延迟等的问题而对配线的低电阻化提出了要求,作为配线材料正在渐渐地使用比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铝(Al)和钨(W)更加低电阻的Cu。
作为Cu配线的形成方法,已知的技术为:在形成有沟槽或孔的层间绝缘膜,使用以喷镀为代表的物理淀积法(PVD)形成由Ta、TaN、Ti等构成的障壁膜,并在其上同样通过PVD形成Cu晶种膜,接着,进一步在其上实施Cu镀层,填埋沟槽或孔以形成Cu配线(例如日本特开平11-340226号公报)。
但是,在具有交叉点结构的存储元件的制造过程,或配线工序与配线工序之间或配线工序的后续工序中,当500℃以上的高温工艺为必要时,在作为配线使用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Cu配线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高温处理时,发生Cu迁移(migration)使得Cu聚集,导致在配线中形成空隙(void),并导致配线的电阻值显著上升。因此,现状是,在配线形成后500℃以上的高温工艺为必要的用途中,重视热稳定性而使用电阻高的W。
发明内容
因为即使在这样的高温工艺为必要的情况下也存在RC延迟的问题,所以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应用Cu配线。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形成在配线形成后存在500℃以上的高温工艺的情况下能应用的Cu配线的,Cu配线的形成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Cu配线的形成方法,该Cu配线的形成方法实施有伴随500℃以上的温度的处理的后续工序,在该Cu配线的形成方法中,包括:在表面具有沟槽和/或孔的基板上的至少所述沟槽和/或孔的底面和侧面形成密接膜的工序,其中,该密接膜包括具有与Cu的晶格面间距的差为10%以内的晶格面间距的金属;在所述密接膜上以填埋所述沟槽和/或孔的方式形成Cu膜的工序;在所述Cu膜形成后的基板进行350℃以上的退火处理的工序;研磨所述Cu膜,仅残留所述Cu膜的对应于所述沟槽和/或孔的部分的工序;和在研磨后的Cu膜形成盖而成为Cu配线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在图1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方法的工序截面图。
图3是表示Cu膜的厚度为10nm时的作为密接膜使用Ru膜的情况和使用Ta膜的情况的退火温度与Cu膜的相对的电阻变化率的关系的附图。
图4是表示Cu膜的厚度是20nm时的作为密接膜使用Ru膜的情况和使用Ta膜的情况的退火温度与Cu膜的相对的电阻变化率的关系的附图。
图5是表示在厚度3nm的Ru膜上形成厚度50nm的Cu膜的情况下的Cu膜的状态的SEM照片。
图6是表示在厚度3nm的Ru膜上形成厚度50nm的Cu膜后,在Ar气氛中以650℃进行30min(分钟)退火的情况下的Cu膜的状态的SEM照片。
图7是表示在厚度3nm的Ru膜上形成厚度50nm的Cu膜,进而在其上形成厚度3nm的Ru膜后,在Ar气氛中以650℃进行30min(分钟)退火的情况下的Cu膜的状态的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Cu配线的形成方法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2是其工序截面图。
首先,准备在Si基板11上具有SiO2膜等的层间绝缘膜12,在层间绝缘膜12形成有沟槽13的半导体晶片(以下简单地记作晶片)(步骤1,图2(a))。然后,在包含沟槽13的整个面以1~10nm,例如以4nm左右的厚度形成TaN、Ti等的障壁膜14(步骤2,图2(b))。这时的成膜能够用喷镀等的PVD来进行。
然后,至少在沟槽13的底面和侧面以1~5nm,例如以4nm的厚度形成密接膜15(步骤3,图2(c))。密接膜15是用于确保在其上成膜的Cu膜的密接性的膜,作为该密接膜15,使用具有与Cu的晶格面间距的差为10%以内的晶格面间距的金属的膜。作为这样的金属有V、Cr、Fe、Co、Ni、Mo、Ru、Rh、Pd、W、Re、Os、Ir、Pt。进一步优选与Cu的晶格面间距的差为5%以内,作为这样的金属有Fe、Co、Ni、Ru、Rh、Os。并且,在表1中表示主要金属的结晶型、晶格常数、米勒常数、晶格面间距、相对于Cu的晶格面间距的差(%)。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未经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86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