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5230.1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64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吴忠;周国成;宓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34 | 分类号: | G01C2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巡检 红外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机器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如安全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智能巡检车等。一般的智能机器都利用超声波、红外线等装置来探测其周围的环境,用于决策。
目前,现有的智能巡检车的红外检测装置一般包括控制芯片和红外检测机构,所述红外检测机构大多采用横向狭窄的单层带状结构,所述红外检测机构上排列有多组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其中每一组至少包含一个红外发射管和一个红外接收管。当智能巡检车工作时,由红外发射管发出圆锥状的红外光束,对路面进行检测,红外光束到达地面,地面产生反射,反射后的光束可以被红外检测装置上的红外接收管所接收,接收之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送给控制芯片,即可得知地面信息,信号经芯片处理后,将数据传给巡检车的CPU,并由CPU作出判断以决定巡检车的行进路线。
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红外检测机构为单层结构,而发出的光束为一圆锥状的光束,该光束到达地面时,在纵向上照射空间有限,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较大,使得巡检车无法按照设定的路线行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智能巡检车的红外检测机构为单层结构,而发出的光束为一圆锥状的光束,该光束到达地面时,在纵向上照射空间有限,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较大,使得巡检车无法按照设定的路线行走的技术性问题。
一种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包括一控制模块、红外检测模块、信号转换模块和发射路选模块,所述红外检测模块的一端与信号转换模块连接,另一端与发射路选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一端与信号转换模块连接,另一端与发射路选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红外检测模块至少包括两层红外收发管,每层红外收发管包括若干排检测单元,每排检测单元包括若干组检测单元,每组检测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红外发射管和一个红外接收管。
优选地,所述的至少包括两层是指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包括两排检测单元,每排检测单元包括至少8组检测单元,下层结构包括两排检测单元,每排检测单元包括至少8组检测单元,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的红外收发管均水平放置。
较佳地,所述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还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连接一电路板,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较佳地,所述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还包括若干个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前部。
较佳地,所述信号转换模块包括一A/D转换器。
较佳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一CPU处理器。
较佳地,所述发射路选模块包括一发射路选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发射管、接收管在水平方向采用多行多列排布,形成一个密集的探测带,可提高检测精度;
2、本实用新型的A/D转换器将接收管接收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给控制器进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路标识别的分辨率;
3、本实用新型使用红外滤光片,将发射管、接收管封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可防尘防水,极大地提高了红外视觉装置的环境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组检测单元的电路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收发管的排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一种巡检车红外检测避障装置,包括一控制模块、红外检测模块4、信号转换模块和发射路选模块。控制模块包括一CPU处理器1,信号转换模块包括一A/D转换器2,发射路选模块包括一发射路选电路3。红外检测模块4的一端与A/D转换器2连接,另一端与发射路选电路3连接,CPU处理器1的一端与A/D转换器2连接,另一端与发射路选电路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52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