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转盘及其盘片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3811.6 | 申请日: | 201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7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蔡晓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晓涌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张亦华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转盘 及其 盘片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器中使用的生物转盘及其盘片单元。
背景技术
利用微生物对生活或工业污水进行处理是污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处理方法,由于该方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药剂,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成本。在污水生物处理设备中,生物转盘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使用,是一种生物膜法废水处理装置。生物转盘上可以生长世代存活时间较长的微生物、污泥龄长,有较长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处理效果好,在工艺和维护运行方面具有微生物浓度高、污泥不需回流、动力消耗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是传统的生物转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面临恶臭、有机负荷低、结构不紧凑、施工复杂、占地面积大,中心转动主轴承载大等问题。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中的传统方式,其具有去除有机物效果好,和其他工艺结合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N、P,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较低等优点,但是由于整个系统必须曝气供氧,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曝气所需能耗占系统能耗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能省下这部分能耗,其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美国专利US D452295S公开了一种具有曝气功能的生物转盘,盘片分为三份或四份,粗糙的表面为生物膜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活性污泥提供充足氧气。通过调整转盘的转速来调整曝气量,以满足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需氧量。在生物转盘转动的过程中,转盘内的空气以气泡的形式释放从而实现曝气。并且,一部分空气可以在腔体单元之间转移,这样可以增加浮力,从而减少设备的动力消耗。在设备的腔体单元转到液面上时,单元内的空气都已经以气泡的形式释放到废水中。这种曝气方法,延长了气水接触时间,最大可能的提高了氧转移率。但是其还存在以下不足:(1)虽然能够实现自曝气,但是由于扇形单元曝气口位置靠上,进气口被水面封住时,空腔内的气体较少,这就使得带入液体的空气量较小;(2)在扇形叠加片相互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和空腔之间完全隔离独立,这使得可利用的较大充气体积被空腔壁占去,从而使得生物转盘曝气量进一步减少;(3)曝气时气泡的大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气泡较大,充氧效率低;(4)整个转盘为中空圆柱体结构,中部较大空间没能很好的利用,使得转盘结构不紧凑,去污效率受到约束;(5)盘片总表面积较小,生物膜附着面积受到很大影响,从而降低了生物转盘的去污性能;(6)每个扇形单元只靠两个穿孔结构穿杆连接,在扇形单元压紧连接及整个转盘转动的时候受力不均,对穿杆的机械强度要求增加,穿杆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容易损坏变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污水处理设备的生物转盘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生物转盘及其盘片单元。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转盘的盘片单元,整个盘片单元为具有波纹的扇型结构,并且盘片单元的上、下表面凹凸形成表面S型波纹,沿盘片单元的边缘焊接高于盘片波纹的挡板,位于底边中部和右上角的挡板分别开口形成出气口和进气口,出气口一侧的挡板向盘片单元内部延伸。
上述盘片单元上开有通气孔增加曝气量。
上述盘片单元开有固定杆穿孔,可将其层叠固定连接在固定杆上。
所述盘片单元一面的挡板上部开有凹槽,相邻两个盘片单元连接时,上层盘片单元的挡板嵌入下层盘片单元挡板凹槽内实现紧密层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盘片单元制作的生物转盘,不少于两个盘片单元横向拼装形成环形盘片,多个盘片层叠固定,并在两端用盲板密封形成圆筒型生物转盘结构。上述结构的生物转盘中空内部填充吸附填料,填料最佳选择具有较大表面积、密度与水接近、成分稳定的活性炭或中空纤维球材料,以增加污垢的吸附效果。
上述生物转盘的外表面沿纵向固定有污泥刮片,利用其防止活性污泥在反应容器底部沉积。上述生物转盘中,层叠在一起的盘片沿纵向通过固定杆连接固定,实现转盘的整体固定连接。
上述生物转盘的两端盲板上固定有支撑架并通过中心转轴连接,不仅增加了支撑强度,而且利用中心转轴带动整个转盘同步转动。
为增加转动的传动效果,转盘一端的盲板边缘为齿轮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晓涌,未经蔡晓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3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