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及其连接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5719.1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2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汪峰;陆向迅;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6 | 分类号: | F28F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及其 连接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连接组件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换热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换热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一种常见的换热器通常包括两个集流管,两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换热管连接,这些换热管一般为扁管的形式,相邻两换热管之间设置有翅片。在集流管的合适位置开设若干适当大小的孔,在该孔中插装有连接管,集流管通过该连接管与其他集流管、进口管或者出口管相连通,在本文中,将集流管和连接管合称为连接组件。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
当连接管21和集流管22均为金属材料时,通常使用焊接的方式将连接管21和集流管22固定,具体地,在集流管22的适当位置开设焊接孔,该焊接孔应在厚度方向贯穿集流管22的管壁,也就是焊接孔的高度与集流管22的管壁厚相等,将连接管21插装入该焊接孔内,并将连接管21的外壁与焊接孔的孔壁焊接为一体,通常为了增加焊接强度,焊缝可以延伸至连接孔的一图。
在连接管与集流管的焊接过程中,两者的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取决于连接管与集流管的接触面积,也就是焊缝的面积,而在上述焊接方式中,连接管与集流管之间的焊缝面积仅与连接管的外周长和集流管的管壁厚度有关,在集流管和连接管的规格确定之后,两者之间的焊缝面积是有限的,无法进一步增加焊缝面积,从而制约了集流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焊接强度的进一步增加,通常导致两者的焊接强度较低,焊接可靠性不高,当集流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焊接发生松动时,在两管之间流动的介质会渗出,严重影响换热器的工作性能。
因此,如何提高连接管与集流管之间的焊接强度,提高两者的焊接可靠性,从而保证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连接组件,其连接管与集流管之间具有较高的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连接组件的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连接组件,包括集流管和与所述集流管相连通的连接管,所述集流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管插装并焊接于所述连接孔中,还包括转接部,所述转接部固定安装于所述集流管和连接管两者中的一者,且与另一者焊接。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安装于所述连接管的外周壁,且通过其端面焊接于所述集流管的管壁。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焊接于所述集流管的端面具有预定弧度,所述预定弧度与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弧度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延伸一周。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为固定安装于所述集流管管壁的板状结构,所述转接部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通孔,所述连接管插装于所述通孔中,且通过其外侧壁焊接于所述通孔的孔壁。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安装于所述集流管管壁的表面具有与所述集流管管壁相匹配的弧度。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包括固定于所述集流管管壁的主体部,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且远离所述集流管管壁的凸台,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凸台。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包括安装于所述连接管外壁的凸筋,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凸筋相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凸筋在所述连接管的展开平面上为曲线,所述凹槽在所述连接孔的展开平面上为曲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换热器的连接组件,包括集流管和与所述集流管相连通的连接管,所述集流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管插装并焊接于所述连接孔中,还包括转接部,所述转接部固定安装于所述集流管和连接管两者中的一者,且与另一者焊接;这样,集流管与连接管之间不仅通过两者接触的位置焊接,还通过任一者上的转接部与另一者焊接,则集流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焊缝面积不仅包括连接管的周长与集流管的厚度之积,还包括转接部与集流管或者连接管焊接的焊缝面积,从而增加了焊缝面积,提高了连接管与集流管之间的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进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提高了换热器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转接部沿连接管的周向安装于连接管的外周壁,且通过其端面焊接于集流管的管壁,以便简化转接部的结构,便于安装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57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