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脱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77115.4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30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夏彬;郭洪彪;裴农;王增国;闫迎亮;熊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B43/54 | 分类号: | B65B43/5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脱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吨包装计量设备,具体涉及自动打开闭合的一种钩体。
背景技术
吨包装计量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种能自动打开闭合以实现固定、释放包装袋吊环的一种钩体。包装计量开始前需要将包装袋人工套袋、夹紧,并将包装袋的吊环悬挂于钩体上。包装计量结束后,夹袋器自动松袋,此时需要将包装袋的吊环脱离钩体,以便将计量包装结束的成品袋输送至下一工位。因此,钩体的可靠性、易操作性直接影响整套设备的生产能力。
目前现有的钩体大都是固定式或手动开启闭合式,固定式钩体没有脱钩功能,钩子杆为一水平吊杆。挂钩时直接将包装袋吊耳悬挂于钩体上,吊耳脱离时依靠包装袋输送时向前的拉力或人工完成。固定式钩体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出现非正常脱钩,影响包装设备的工作效率。手动开启闭合式钩体挂钩前先将钩体手动转换为闭合状态,脱钩时需手动打开钩体,松开吊耳。手动开启闭合式钩体较之固定式钩体更为可靠,但需要人工脱钩,效率不高。因此,现有的固定式和手动开启闭合式钩体都不适应高速吨包装计量设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完成脱钩卸载包装袋,并且使用可靠且高效的自动脱钩器,以提高整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脱钩器,包括若干连杆和驱动气缸,其中:气缸的伸缩杆下端连接连杆I,连杆I的另一端连接连杆II,连杆II的另一端连接连杆III和连杆IV,连杆III的另一端连接钩子连杆;所述驱动气缸下固定设有钩体,且钩体的一侧与连杆I相接触;所述钩子连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在钩体上;所述连杆IV的另一端也铰接连接在钩体上。
上述自动脱钩器中的钩体面向伸缩杆及连杆I的一侧加工有滑槽,连杆I沿滑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往复直线运动。
上述自动脱钩器中的驱动气缸下固定设有外罩,钩体固定安装在外罩内;气缸的伸缩杆伸入到外罩内,且与连杆I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气缸驱动包括连杆I、连杆II、连杆III、连杆IV和钩子连杆在内的整个连杆机构,实现钩子连杆的自由度在0和1之间的转换,达到锁定和脱钩的目的;采用气缸驱动和连杆机构的设计能够实现重载荷下的锁定和脱钩,可以在负载500kg的情况自由开启;另外本装置还可以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将单包包装工艺时间由150秒/包缩短为120秒/包;另外本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动作灵活,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脱钩器结构示意图,也是锁定动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脱钩器动作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脱钩器脱钩动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中:1.连杆I;2.连杆II;3.钩子连杆;4.连杆III;5.连杆IV;6.外罩;7.钩体;8.驱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气缸8的伸缩杆伸入到外罩6内,与外罩6内的连杆I1的一端连接,外罩6内安装有钩体7,钩体7的面向伸缩杆及连杆I 1的一侧加工有滑槽,因此,气缸8带动连杆I 1能够沿滑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往复直线运动。连杆I1的另一端连接连杆II2,连杆II2的另一端连接连杆III4和连杆IV5,连杆III4的另一端连接钩子连杆3,钩子连杆3的另一端铰接连接在钩体7上;连杆IV5的另一端也铰接连接在钩体7上。
如图1所示,当装置静止,即气缸8未带动连杆I1运动时,主动件连杆I1静止,钩子连杆3为锁定状态,连杆II2成水平放置状态,连杆IV5垂直放置。此时在钩子连杆3上施加载荷力不会使钩子向下脱开。
如图2所示,工作时,通过驱动气缸8带动连杆I1在钩体7的滑槽内实现往复直线运动。当连杆连杆I1向上运动时带动连杆II2运动,连杆II2又带动连杆III4和连杆IV5运动,同时带动钩子连杆3一起连锁运动,最终达到图3所示动作状态,气缸8的伸缩杆到达顶部,连杆I1和连杆II2均达到垂直状态,钩子连杆3到达最低点。
当连杆I1向上运动时将破坏钩子连杆3的锁定状态实现脱钩的功能,当连杆I1向下运动时又可以自动恢复到钩子连杆3的锁定状态。以实现脱钩器的锁定和脱钩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71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组分聚氨酯水性涂料
- 下一篇:一种行星开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