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1148.1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4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曲文波;忻济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7;H01B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12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结构 防雷 信号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的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
背景技术
雷电由大气中带电的云层相互间或对地放电形成的,它是由1个或数个放电脉冲构成。由于云间放电或云层对地放电电流的感应作用,或由于云层对线路的直接放电,在电路上形成的过电压以及过电流危害是电气系统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在电气系统输电网络、配电网络中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雷措施,甚至在各个电气设备进行设计制造时也考虑了防雷的要求。在一些缺乏良好保护的移动设备内,尤其是高速车辆、船舶、飞机等,系统设备不可避免地直接暴露在雷电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除了配电系统需要做好良好的防雷设计外,部分关键部位使用得电缆本身也须具备相应的防止雷害的能力。
电缆的防雷性能一般由两种途径来进行解决:(1)提高外护层的防雷击能力。目前大多数防雷击电缆均采用具有较高体积电缆率的材料作为外护层,在这一点上进一步提高的幅度有限。(2)降低金属防雷护层的电阻率,也就是增加金属防雷层的截面积。大部分的防雷电缆通过采用较大截面积的铜结构来起到防雷击作用,如采用金属管(铝管、铅管以及波纹管),金属带(铜带包覆)、金属铜丝编织或上述三种结构的某种组合。这样的结构在起到防雷击效果的同时由于采用了刚性的结构设计,使得电缆比较硬,重量较重,在一些场合(铁路机车、飞机、轮船、地铁内)大幅度增加了施工、安装、维修、更换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该电缆在保证电缆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具备优良电缆的防雷击性能和良好的柔软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包括内层的缆芯和外层的外护套层,其中,所述缆芯和外护套层之间设有软结构防雷层,所述软结构防雷层包括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及包于所述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之外的塑料绝缘内护层。
所述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包括金属丝与纤维丝,金属丝与纤维丝正交编织成网状。所述金属丝包括镀锡铜丝、裸铜丝、镀银铜丝。所述纤维丝包括玻璃丝、天然丝、棉纱、麻纱、涤纶丝、芳纶丝等电线电缆常用辅助纤维材料。
由于采用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既保证电缆的泄流通道,由于金属丝的单向编织使得电缆具有相当的柔软性;
所述软结构防雷层中的塑料绝缘内护层为采用低密度聚乙烯挤包而成,由于利用薄绝缘的耐击穿效应,该层厚度一般为0.05-0.10mm之间。
所述缆芯设有多组,每组缆芯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复数根相互绞合的绝缘线芯、分屏蔽层和内护套层。
所述绝缘线芯包括导体及包裹于导体之外的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缆芯和外护套层之间设有多层软结构防雷层。软结构防雷层的结构在电缆结构单元上重复出现,在不损失过多电缆柔性的同时,可以保证电缆具备更多的雷击电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信号电缆采用软结构防雷护层,单层软结构防雷护层的屏蔽层截面积可达到8mm2以上,双层的截面积可以达20mm2以上,其引流能力大大增加,并且使得电缆具有相当的柔性(弯曲半径可达4D)。同时由于软结构防雷护层采用薄绝缘为内护层,其耐雷电感应冲击电压的能力大大增加,短时击穿场强可以达到80kV/mm以上。该软结构防雷护层,在电缆的防雷击性能不变的前提下,较金属波纹管、全金属编织层不仅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其柔性大大超过上述两种结构的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信号电缆尤其适用于铁路机车、飞机、轮船、地铁等电气设备有高防雷设计需求的连接系统,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更换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截面示意图
图2:单层软结构防雷层示意图
图3:单层防雷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具有软结构防雷护层的信号电缆,包括内层的缆芯1和外层的外护套层2,其中,缆芯和外护套层之间设有软结构防雷层。
所述软结构防雷层包括第一软结构防雷层3和第二软结构防雷层4,单层软结构防雷层如图2所示包括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31(41)及包于所述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之外的塑料绝缘内护层32(42)。单层金属丝与纤维丝混合编织层如图3所示,包括金属丝7与纤维丝8,两者正交编织成网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1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