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7141.2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2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兵;郑贵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兵;郑贵平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电站 功能 立体 自动化 电动汽车 车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解决电动汽车的停放和充电问题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贯彻,纯电动汽车将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几年之内,它会成为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化城市交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在购买电动汽车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停放和充电问题,因此,在工作场所和生活小区建立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也就迫在眉睫,这可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中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包括本体,本体由底层、电梯间和若干个停车架组成,停车架固定连接在底层顶部的两侧,电梯设置在两侧停车架之间;
所述底层设置前正门和控制板及后正门和控制板,底层的两侧面设置有侧门,前正门和后正门之间依次设置有前进出车道和后进出车道,前进出车道和后进出车道的两侧依次设置有储电控制室、维修间、充电控制室和存取车辆控制室,各控制室和维修间的正上方连接有停车架,前、后进出车道的上方设置有与存取车辆控制室相连的电梯;
所述停车架内设置有与充电控制室相连接的充电设施;
所述储电控制室内设置有变压变频等电气装置;
所述本体与住宅楼相容连接构建或单独构建;
所述停车架的结构为单元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立体自动化机械货架的方式构建,自动存放和提取电动汽车,方便合理;配备车用充电站所需要的设施,具备通过打卡充电和收取电费的功能;电动汽车电池内的电能可与国家电网交互,返回电网,即本实用新型是和电网相连的储电站;可独立构建,也可以和住宅楼混合相容为一体,和谐构建;停车架采用单元结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增加停车层数;底层设置有维修间,立体车库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底层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具有充储电站功能的立体自动化电动汽车双道车库,包括本体1,本体1由底层5、电梯间3和若干个停车架2组成,停车架2固定连接在底层5顶部的两侧,电梯设置在两侧停车架2之间;所述底层5设置有前正门4和控制板13及后正门4和控制板13,底层5的侧面设置有侧门6、,前后正门之间依次设置有前进出车道7和后进出车道8,前进出车道7和后进出车道8的两侧依次设置有储电控制室9、维修间10、充电控制室11和存取车辆控制室12,各控制室和维修间10的正上方连接有停车架2,前、后进出车道的上方设置有与存取车辆控制室12相连的电梯3,可自动存放和提取电动汽车;所述停车架2内设置有与充电控制室11相连接的充电设施,可自动充电;所述储电控制室9内设置有变压变频等电气装置,储电控制室9可使汽车电池内的电能与国家电网交互,返回电网;所述本体1可与住宅楼相容连接构建或单独构建;所述停车架2的结构为单元结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增加停车层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立体自动化机械货架的方式构建,通过打卡方式自动存放和提取电动汽车,方便合理;配备通常车用充电站所需要的技术设施,具备通过打卡完成电动汽车的充电和收取电费的功能;存放于电动汽车的电池之内的电能可与国家电网交互,返回电网,当城市电动汽车保有量较大时,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能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即本实用新型是和电网相连的储电站;可独立构建,也可以和住宅楼混合相容为一体,和谐构建;停车架采用单元结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增加停车层数;底层设置有维修间,立体车库维修方便。本专利特征:是充电站、储电站、立体车库三位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兵;郑贵平,未经杨兵;郑贵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71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