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排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1681.X | 申请日: | 2010-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3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海;吴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0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排气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部件,特别是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一般由各缸支管和汇集腔构成,汇集腔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受结构、空间限制时将汇集腔布置在二三缸支管的连接交汇处,即较好的中间布置形式;另一种是靠两边的一端布置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受制于结构、空间限制,各缸气道路径极其不等长,而且距离汇集腔的路径较长,导致排气背压高,发动机运行初期的排气温度低,严重影响初期的排放,使发动机难于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以解决现有排气歧管的各支管不等长,有的支管距离汇集腔的路径较长,导致排气背压高,发动机难以达到更高排放标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含有汇集腔和与发动机各缸对应的四个排气支管,汇集腔布置在第一排气支管与第二排气支管的连接交汇处,或布置在第三排气支管与第四排气支管的连接交汇处,四个排气支管中,长度更长的其中两个排气支管其内径从进气端口到汇集腔为逐渐变大。
本实用新型中汇集腔的布置形式介于传统中间布置形式与一端布置形式之间,很好的解决了结构和空间限制问题。同时,将四个排气支管中长度稍长的其中两个排气支管的内径设计为从进气端口到汇集腔逐渐变大,利用扩容降压原理,使各缸背压达到均衡。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合理,既便于整个排气歧管的结构空间布置,又使发动机各缸实现了背压均衡,提高了发动机运行初期的排气温度,有利于使发动机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第一种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第二种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的I-I剖视图(放大);
图6为图3的L-L剖视图(放大);
图7为图3的J-J剖视图(放大);
图8为图3的K-K剖视图(放大);
图中:1.第一排气支管;2.第二排气支管;3.第三排气支管;4.第四排气支管;5.前催化器;6.后出气管;7.汇集腔;8.法兰;9.罩壳安装支架;10.辅助支撑架;11.进气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具有汇集腔7、前催化器5、后出气管6以及与发动机第一、二、三、四缸分别对应的第一排气支管1、第二排气支管2、第三排气支管3和第四排气支管4。其中,前催化器5的一端通过汇集腔7分别与各排气支管相通,前催化器5的另一端与后出气管6相连。
汇集腔7布置在第一排气支管1与第二排气支管2的连接交汇处,或布置在第三排气支管3与第四排气支管4的连接交汇处,四个排气支管中,长度更长的其中两个排气支管其内径从进气端口11到汇集腔7为逐渐变大。
将汇集腔7的布置形式介于传统中间布置形式与一端布置形式之间,很好的解决了结构和空间限制问题。同时,将四个排气支管中长度稍长的其中两个排气支管的内径设计为从进气端口11到汇集腔7逐渐变大,利用扩容降压原理,降低气道内的排气背压,这样既便于整个排气歧管的结构空间布置,又使发动机各缸实现了背压均衡,提高了发动机运行初期的排气温度,有利于使发动机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汇集腔7布置在第一排气支管1与第二排气支管2的连接交汇处,则第三排气支管3和第四排气支管4的内径设计为从进气端口11到汇集腔7逐渐变大。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汇集腔7布置在第三排气支管3与第四排气支管4的连接交汇处,则第一排气支管1和第二排气支管2的内径设计为从进气端口11到汇集腔7逐渐变大。
上述支管的内径变化均为平滑过渡,其结构和形状变化参照附图5-8。
如图1、2、3所示,四个排气支管1、2、3、4的进气端口11设置有法兰8。将四个排气支管的进气端口11均固定在同一法兰上,以便于连接。
如图1所示,在法兰8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隔热罩的罩壳安装支架9,在前催化器5上设置有辅助支撑架10。罩壳安装支架9和辅助支撑架10用来安装固定整个排气歧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16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带传动的机械防跑偏结构
- 下一篇:一种焊接式排气歧管的紧耦合式排气歧管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