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液器软管、输液器滴斗及其输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3500.9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5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陆盘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3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212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软管 器滴斗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器软管、输液器滴斗及其输液器。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器械很多年,纯聚氯乙烯材料在室温条件下是一种坚硬、脆性材料,而医疗器械使用的聚氯乙烯大多数是软质的,是因为使用了增塑剂来改变PVC材料的硬度,使之具有柔韧性。首选用于医用聚氯乙烯的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其缩写为DEHP,但近年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的安全性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关注。例如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对很多药物具有吸附性,使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中的增塑剂DEHP会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释放,对人体可能的毒性也逐渐被证实。
目前,普通输液器由瓶塞穿刺器、输液器滴斗、液体管路、静脉输液针以及流量调节器等部件构成,其中液体管路和输液器滴斗两个部件均采用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含有DEHP的聚氯乙烯材料与药液接触,对人体可能造成毒性,此外,其对某些药液的吸附可能降低药效。
目前已经有能够代替PVC的非PVC的医用材料包括: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聚合物、聚氨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但如果采用上述的材料来制作输液器软管、输液器滴斗及其输液器,虽然安全,但成本比PVC材料贵,工艺复杂,产业化较难。
对于截面相同的连续管状塑料件,一般采用塑料挤出机经模具挤出后水冷成型,对于双层或多层的上述塑料件,则一般采用共挤成型的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既能够克服现有DEHP增塑的医用聚氯乙烯的输液器软管、输液器滴斗及其输液器对人体有毒性危害或对药效有减损的不足,又能够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安全又同时具有成本优势的输液器软管、输液器滴斗及其输液器。
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软管,包括管壁,所述管壁由至少两层构成,其中的最内层与其相邻层采用共挤成型,最内层为安全保护层。
所述管壁由最内层和外层组成,其外层采用聚氯乙烯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滴斗,包括两端开口的管状容器,所述管状容器的管壁由至少两层构成,其中的最内层与其相邻层采用共挤成型,最内层为安全保护层。
所述管状容器的管壁由最内层和外层组成,其外层采用聚氯乙烯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和静脉输液针,还包括上述的输液器软管以及上述的输液器滴斗,所述瓶塞穿刺器、输液器滴斗和静脉输液针通过所述的输液器软管连接。
上述的输液器软管以及输液器滴斗中,作为安全保护层的最内层,可采用“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聚合物、聚氨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除DEHP外的其它增塑剂增塑的聚氯乙烯”中任一种或几种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双层或多层复合材料的输液器,与单一采用非聚氯乙烯的医用聚合物材料或单一采用非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材料输液器相比,既能够避免输液过程中毒性危害或药效减损,又同时具有成本优势,性价比较高,加工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C-C、F-F向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面图。
图1中E-E向剖面图与A-A向剖面图结构是相同的,仅尺寸大小有差别,故省略了图1中E-E向剖面图。
图中标记为,保护套1、瓶塞穿刺器2、输液器软管3、最内层31、外层32、输液器滴斗4、管状容器41、最内层42、外层43、空气过滤器5、静脉输液针6、针管61、流量调节器7、药物过滤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包括包括瓶塞穿刺器2、输液器软管3、输液器滴斗4、静脉输液针6,所述瓶塞穿刺器2、输液器滴斗4和静脉输液针6通过所述的输液器软管3顺序连通,另外,瓶塞穿刺器2上套有保护套1,输液器软管3上安装有流量调节器7,静脉输液针6的前端设有药物过滤器8。此外,瓶塞穿刺器2还通过一用于通气的输液器软管3与空气过滤器5连接。上述输液器在部件组成上与现有普通输液器相同,区别在于其中的输液器软管3、输液器滴斗4均采用了与现有装置不同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3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