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长波红外投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01762.5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2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戴秀海;张子业;张奇;郑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00;F21V23/00;F21V2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林炜 |
地址: | 2004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波 红外 投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装置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作真空镀膜光学膜厚监控系统的光源的中长波红外投光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近红外投光器都装有一个卤素灯,在该灯的前方装有红外滤光镜,在该灯的后方设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的后方用一块隔热板隔出一个空间,在该空间内装有光控电路控制开关的电路板。这种近红外投光器的主要光谱波段在可见近红外光范围内(330nm-2400nm),周边空气流动带来的风噪对于其光通量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且这种近红外投光器都采用红外发光材料(如硅碳棒)作为光源灯丝,其灯丝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对风噪非常敏感,因此采用风冷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其光通量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通量的稳定性高的中长波红外投光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中长波红外投光器,包括外壳、冷却单元、悬挂底盘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灯丝、灯丝底座和灯丝支柱;所述冷却单元包括水冷上板和水冷管;
所述水冷上板固定在外壳上端,而且在水冷上板内设有中空的内腔,在水冷上板上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进水口和回水口;
所述水冷管固定在外壳内,其周面绕设有与水冷上板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管;
所述悬挂底盘固定在水冷上板的上端;
所述灯丝底座安装在外壳的下端,所述灯丝支柱的下端经一绝缘导热垫固定在灯座上,其上端伸入水冷管内;
所述灯丝的一端电气连接一电极,另一端经一绝热垫固定在灯丝支柱的上端,其正上方设有一光阑,所述光阑与灯丝支柱固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中装有用于对灯丝发出的光束进行斩波的光学斩波器,以及用于监测斩波频率与相位的参考信号电路,所述参考信号电路中设有检测光路,所述光学斩波器的斩波片位于外壳内,并具有齿轮状周缘,其齿轮状周缘穿过参考信号电路的检测光路。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限定灯丝位置的定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悬挂底盘上设有安装挂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长波红外投光器,采用了循环水冷却方式对灯丝光场进行有效的冷却,使发光光源区形成局部的、稳定的热场,而且灯丝的周围环境由水冷管和水冷上板封挡住,能有效消除风噪对光通量稳定性的影响,其光通量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长波红外投光器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中长波红外投光器,包括外壳1、冷却单元、悬挂底盘2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灯丝3、灯丝底座4和灯丝支柱5;所述冷却单元包括水冷上板7和水冷管8;
所述水冷上板7固定在外壳1上端,而且在水冷上板7内设有中空的内腔,在水冷上板7上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进水口和回水口;
所述水冷管8固定在外壳1内,其周面绕设有与水冷上板7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管81;
所述悬挂底盘2固定在水冷上板7的上端,而且在悬挂底盘2上设有安装挂钩21;
所述灯丝底座4安装在外壳1的下端,其下端设有用于调节其高度的调节螺钉41,所述灯丝支柱5的下端经一绝缘导热垫51固定在灯座4上,其上端伸入水冷管8内;
所述灯丝3的一端电气连接一电极31,另一端经一绝热垫32固定在灯丝支柱5的上端,其正上方设有一光阑33,所述光阑33与灯丝支柱5固接;
所述外壳1上设有用于限定灯丝3的位置的两个定位块34;
所述外壳1中装有用于对灯丝发出的光束进行斩波的光学斩波器6,以及用于监测斩波频率与相位的参考信号电路9,所述参考信号电路9中设有检测光路,所述光学斩波器6为现有技术,包括斩波片及控制斩波片转动的马达,其斩波片位于外壳1内,并具有齿轮状周缘,其齿轮状周缘穿过参考信号电路9的检测光路;
所述外壳1的外侧面设有连接参考信号电路9的参考信号接线端子91,及连接光学斩波器6的马达的接线端子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17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道车辆转向架侧梁封板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稳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