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敏电阻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4973.0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1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刚;陈纪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昌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02 | 分类号: | H01C7/02;H01C7/04;H01C1/01;H01C1/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敏电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敏电阻,特别涉及一种可稳固地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热敏电阻。
背景技术
热敏电阻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对应表现出电阻的变化,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稳定度,故在温度测量、补偿、与控制等诸多应用领域上已成为常用的感测器。热敏电阻广泛运用于商用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工业、与医疗电子应用、食品管理与处理、通讯与仪表、电脑、军事与太空、以及研究与开发。
公知的热敏电阻装设于印刷电路板上时,利用热敏电阻的两电极接脚插进印刷电路板预设的插孔,再送入锡炉并以焊锡焊接固定,且为了防止热敏电阻受到外力影响而损坏或是由印刷电路板脱落,通常利用人工的方式另外在热敏电阻与印刷电路板之间进行点胶,如此一来,无法确保每个热敏电阻都有进行点胶,且胶体可能会脱落,其固定效果不佳,还会耗费人力,增加制造工时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敏电阻,其热敏电阻本体结合有一金属固定片,且该金属固定片的焊接部可焊接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借此对该热敏电阻提供一较稳固的固定功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敏电阻,包括:一热敏电阻本体;两电极接脚,其设置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的一端;一金属固定片,其设置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的一侧,该金属固定片具有一抵接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的一侧的结合部及一位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相对该两电极接脚的另一端且伸出该热敏电组本体外的焊接部;以及一包覆体,其包覆住该热敏电阻本体及该金属固定片的结合部,以使该金属固定片固定结合于该热敏电阻本体。
在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一实施例中,该金属固定片的焊接部自该结合部远离该两电极接脚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一实施例中,该金属固定片设置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的底侧,该结合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热敏电阻本体的下表面,且该焊接部自该结合部远离该两电极接脚的一端朝下弯折延伸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一实施例中,该包覆体在对应于该两电极接脚的位置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该包覆体在对应于该金属固定片的焊接部的位置设有一第二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一实施例中,该包覆体为热缩套管。
在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一实施例中,该金属固定片为马口铁的金属固定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可利用该金属固定片的焊接部而焊接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以加强对该热敏电阻的定位与固定效果,即便在受到外力的振动或摇晃时,该热敏电阻也不易受到损坏或是由印刷电路板上脱落。再者,本实用新型只需经由一次的焊接程序,就可同时将该两电极接脚与该金属固定片的焊接部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而无需另外以人工进行点胶,从而减少点胶成本,并借此简化制造流程、缩短制造的工时,并降低制造的成本。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3的4-4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热敏电阻本体
20电极接脚
30金属固定片
31结合部
32焊接部
40包覆体
41第一开口
42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热敏电阻包括:一热敏电阻本体10、两电极接脚20、一金属固定片30、及一包覆体40。
该两电极接脚20设置于该热敏电阻本体10的一端,且与该热敏电阻本体10实现电性连接,该两电极接脚20具有不同的极性,且其长度可为相同,或是一长一短。该两电极接脚20用以插置于一印刷电路板的插孔(图未示),而与该印刷电路板实现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昌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昌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49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