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器及其成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4810.6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2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宗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宇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367;B22D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发;艾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及其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散热器,旨在提供一种尤适合利用模具压铸成型,而且不致于在散热鳍片侧造成气流阻碍的散热器,以及与其相关的成型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基体电路的高速化,光靠制程及封装技术并无法让基体电路自体散热,因此要继续维持基体电路长时间的工作稳定性,对于基体电路加装散热模块将是不可避免的;如图1所示即为一种基体电路普遍习用的散热器,此散热器10可单独或搭配一温控风扇(图略)运作。
类似的散热器10主要用以与热源体(基体电路)接触,并与热源体之间产生热传导作用,使热源体所产生的热能得以传递至散热鳍片11,再透过空气流与散热鳍片11之间产生热能交换的热对流作用,加速散热鳍片11的热能排放,以期能够持续与热源体之间发生热传导作用,进而达到对热源体降温的目的。
目前业界对散热模块的处理已非无下阿蒙,故多朝向降低散热器制造成本的方向发展,以期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图1所示的散热器10即为一种习用利用模具压铸成型的散热器,因此在散热鳍片11处留下便于将散热器10推出模具的顶料部12,该等顶料部12将会对通过散热鳍片11之间的气流造成阻碍,进而影响散热器的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尤适合利用模具压铸成型,而且不致于在散热鳍片侧造成气流阻碍的散热器,以及与其相关的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散热器,包括有:一机壳;复数散热鳍片,设于该机壳的一侧;至少一倒勾状柱脚,设于该机壳相对于各散热鳍片的另侧。
其中,各倒勾状柱脚尾端未伸出该机壳顶面。
一种散热器的成型模具,包括有:一用以成型散热器散热鳍片构型的第一模块;一用以成型散热器机壳的第二模块;以及该第二模块的模穴内设有至少一相对深入模穴预定深度的柱坑,并且于柱坑内壁设有至少一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于散热器压铸成型时,可供熔融原料进入柱坑中,待冷却定型的后,机壳与第二模块的抓持力,远大于散热鳍片与第一模块的抓持力。在开模过程中可让散热器成品的散热鳍片顺利退出第一模块,的后再将散热器成品自第二模具上卸下,即可完成一在机壳相对于散热鳍片另侧设有至少一倒勾状柱脚的散热器结构,而不致于对通过散热鳍片的气流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习用散热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具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外观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散热器外观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号说明】
10 散热器 11 散热鳍片
12 顶料部 20 成型模具
21 第一模块 22 第二模块
221 模穴 222 柱坑
223 凸起 30 散热器
31 机壳 32 散热鳍片
33 倒勾状柱脚 40 热源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尤适合利用模具压铸成型,而且不致于在散热鳍片侧造成气流阻碍的散热器,以及与其相关的成型模具。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成型模具20,包括有:一第一模块21及一第二模块22;其中:
该第一模块21用以成型散热器30的散热鳍片32构型。该第二模块22用以成型散热器30的机壳31;以及,该第二模块22的模穴221内设有至少一相对深入模穴221预定深度的柱坑222,并且于柱坑222内壁设有至少一凸起223。
于散热器压铸成型时,可供熔融原料进入柱坑222中,待散热器30冷却定型后,散热器30的机壳31成品与该第二模块22的抓持力,远大于散热器30的散热鳍片32与该第一模块21的抓持力。
据以,在第一、第二模块21、22的开模过程中,可让散热器30成品的散热鳍片32顺利退出第一模块,之后再将散热器30成品自第二模具22上卸下,即可完成一种在机壳31相对于散热鳍片32另侧设有至少一倒勾状柱脚33的散热器30结构,而不致于对通过散热鳍片的气流造成阻碍。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30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一机壳31,相对于该机壳31的一侧设有复数散热鳍片32,于该机壳31相对于各散热鳍片32的另侧设有至少一倒勾状柱脚33,构成一种尤适合利用模具压铸成型,而且不致于在散热鳍片32侧造成气流阻碍的散热器30。
再者,各倒勾状柱脚33尾端以未伸出散热器30机壳31顶面为佳,于使用时,可如图5所示,利用机壳31顶面与热源体40接触,利用机壳31与热源体40之间产生热传导作用,使热源体40所产生的热能得以传递至相对位于外侧的散热鳍片32,再透过空气流与散热鳍片32之间产生热能交换的热对流作用,加速散热鳍片32的热能排放,以期能够持续与热源体40之间发生热传导作用,进而达到对热源体40降温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宇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创宇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48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检测并提示阳极材料耗尽的热水器阳极棒
- 下一篇:滚压式插片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