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3607.7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4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崔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妍 |
地址: | 20120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工业 阀门 控制 智能 结点 模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点模块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场总线是一种应用于生产现场,在现场设备之间、现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实现双向、串行的多节点数字通信的技术。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据通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凭借其在自动化监控及信息集成系统中应用所体现出的许多优点:控制系统离散化、网络化、良好的开放型、可扩展性及高性能、低成本,取代了传统的点对点接线的控制方法,在工业自动监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对现场总线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在工业上实际应用的现场总线系统,产品几乎都为国外公司所生产,核心技术也基本被国外的大公司所掌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实现在现场设备之间、现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双向、串行的多节点数字通信,从而实现对工业阀门的控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现场总线,分别与现场总线连接的控制主站、第一从站、第二从站;上述第一从站采集的数值信号,由控制主站处理后,通过现场总线发送控制命令至第二从站执行。
上述现场总线是使用PROFIBUS-DP协议的现场总线。
上述控制主站是中央控制器,其通过独立或集成于控制主站内部的接口卡件与现场总线连接。
上述控制主站是可编程逻辑器件,其通过独立设置的接口卡件与现场总线连接。
上述第一从站包含第一从站通信接点,分别通过第一从站通信接点与现场总线连接的数模转换器、若干传感器。
上述第一从站的若干传感器包含若干压力传感器和若干温度传感器。
上述第二从站包含第二从站通信接点,通过第一从站通信接点与现场总线连接的执行器。
上述第二从站还包含与上述执行器连接的阀门,由上述执行器控制阀门的开闭,并通过现场总线返回阀门的开度数据至控制主站。
上述的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还包含监视主站,其通过与现场总线连接来进行运行情况的监控和操作命令的输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为双主站-双从站之间进行双向、串行的高速数据传送;本实用新型根据两个从站分别对阀门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的采集数据,经控制主站处理,实现对工业阀门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阀门控制的智能结点模块系统,包含现场总线10,分别与现场总线10连接的控制主站20、监视主站30、第一从站40、第二从站50。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现场总线10是利用PROFIBUS-DP协议的现场总线10芯片SP3,其最高波特率可达12M,用于现场层的高速数据传送。除周期性用户数据传输外,PROFIBUS-DP现场总线10还提供智能化现场设备所需的非周期性通信以进行组态、诊断和报警处理。
PROFIBUS-DP现场总线10支持单主或多主系统的构建。本实施例中PROFIBUS-DP现场总线10通过分别连接控制主站20、监视主站30、第一从站40、第二从站50,构成了本系统双主站-双从站的通讯构架。各主站间令牌传递,主站与从站间为主-从传送。总线上最多连接的站点(主-从设备)数为126个。
主站周期地读取从站的输入信息并周期地向从站发送输出信息,因而总线循环时间必须要比主站程序循环时间短。本实施例中选用了较为合适的187.5K,保证了系统通讯的可靠性、稳定性之外,同时也满足了从站上各外部设备所需的响应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未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36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OD炉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分散控制系统的I/O模块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