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113009.0 | 申请日: | 2010-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9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勇;龚毕;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5/08 | 分类号: | H02K15/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睿智专利事务所 44209 | 代理人: | 陈鸿荫 |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合 不同 直径 漆包线 单机 缠绕 全自动 绕线机 | ||
1.一种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用于串励电机的定子铁芯(500)绕线,包括安装有驱动机构的绕线机动力头(100),以及与所述绕线机动力头(100)内的驱动机构连接、用于输出并缠绕漆包线的绕线杆(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杆(200)中空,内设过线管(210),该过线管(210)内设置四条用于输出漆包线的过线通道(211);所述绕线杆(200)中部对称地设有两通孔(202、203),相应地,所述过线管(210)中部也对称地设有两通孔(212、213),对应的两通孔(202、212)相连通并同时与所述过线管(210)的一过线通道(211)相连通,对应的另两通孔(203、213)相连通也同时与所述过线管(210)的另一过线通道(21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杆(200)前端设有前飞叉(220),中部设有后飞叉(230),该前飞叉(220)包括各自设有通孔(2211)的两前绕线嘴(221),该后飞叉(230)包括各自设有通孔(2311)的两后绕线嘴(231);一种直径的两根漆包线分别从所述绕线杆(200)之过线管(210)的两条过线通道(211)后端穿入,分别从该两过线通道(211)前端穿出后再分别经所述前飞叉(220)的两前绕线嘴(221)穿出,用于供所述串励电机之定子铁芯(500)绕线;另一种直径的两根漆包线分别从所述绕线杆(200)之过线管(210)的另两条过线通道(211)后端穿入,分别从该另两条过线通道(211)中部的两通孔(212、213)和所述绕线杆(200)中部的两通孔(202、203)穿出后再经所述后飞叉(230)的两后绕线嘴(231)穿出,也用于供所述串励电机之定子铁芯(500)绕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底座(300)和定子移动及固定机构(400);所述定子移动及固定机构(400)包括上部可固定所述定子铁芯(500)的滑动架(410)和导轨(420);所述绕线机动力头(100)和导轨(420)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300)上,所述滑动架(410)下部可滑动地骑跨在所述导轨(4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移动及固定机构(400)还包括横截面呈“Г”形的两个移动及固定块(430);所述导轨(420)横截面为“工”型,包括“一”字形的上部(421)、中间竖直的腰部(422)和“一”字形的下部(423),所述导轨(420)的下部(423)固定在所述底座(300)上;所述滑动架(410)包括的下部左右两脚(411、412)和该左右两脚(411、412)之间的空位,借助该左右两脚(411、412)和它们之间的空位,所述滑动架(410)下部就可滑动地骑跨在所述导轨(420)骑跨在所述导轨(420)上,并且该左右两脚(411、412)的脚底分别固定在所述两移动及固定块(430)上,该两移动及固定块(430)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420)下部(421)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合不同直径漆包线单机同次缠绕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移动及固定块(430)上分别设置有通孔(431),对应地,所述底座(300)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310),借助各螺丝穿过所述两移动及固定块(430)的各通孔(431)后拧入相应的所述底座(300)的螺纹孔(310)内,使滑动到位的所述两移动及固定块(430)固定在所述底座(300)相应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300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