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器及其显示器外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06107.1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1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雄;江双吉;姜堉颍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69 | 代理人: | 严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22***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及其 外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器及其显示器外壳结构,特别是一种显示器及其可供显示面板安装的显示器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显示器用以供显示面板及其内部必要的电子组件安装的显示器外壳,是藉由模具成型的方式形成多个外壳构件,再将该等外壳构件组装成显示器外壳整体并且供如前述的显示面板及电子组件安装于内,然而,当显示面板尺寸越大时,则需要开模的尺寸便越大,再者,当需要生产不同尺寸规格的显示器时,更需要针对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开模成型出不同尺寸规格的外壳构件,这样的做法在3C电子装置利润越来越低的现代,较不符合生产需求,因此,发展出一种单一规格而可供适用于不同尺寸规格的显示面板的外壳构件,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欲发展的课题,同时,如何减少开模成本以及降低开模尺寸,也是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同时可供多种尺寸规格的显示面板安装的显示器外壳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减少显示器外壳结构的开模成本以及降低开模尺寸。
于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外壳结构可供选择性地锁固于一第一显示面板及一第二显示面板背面,该第一显示面板背面设有一第一锁孔组,该第二显示面板背面设有一第二锁孔组,该显示器外壳结构包含一壳体单元以及一对侧架,该壳体单元包括一壳座以及一壳盖,该壳座供锁固于该第一显示面板或该第二显示面板的背面,且该壳座界定出一供容纳一用以与该第一显示面板或该第二显示面板电性连接的电子组件模块的容纳空间,该壳盖可供结合于该壳座并且遮蔽该容纳空间,每一侧架设有一第三锁孔组,该等侧架分别位于该壳体单元左右两侧并且可供相对于该壳体单元锁固于一第一高度位置或一第二高度位置,在该第一高度位置时,该等侧架的第三锁孔组与该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锁孔组对齐而可供锁固于该第一显示面板背面,在该第二高度位置时,该等侧架的第三锁孔组与该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锁孔组对齐而可供锁固于该第二显示面板背面。
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包含一显示面板以及一显示器外壳结构,该显示器外壳结构包括一壳体单元以及二侧板,该壳体单元包括一壳座及一壳盖,该壳座供锁固于该显示面板的背面,且该壳座界定出一供容纳一用以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的电子组件模块的容纳空间,该壳盖供结合于该壳座并且遮蔽该容纳空间,每一侧架包括一侧板以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包括相连接大致呈L形的一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供锁固于该侧板而使该第二板部位于该侧板后方,该两侧架分别藉该两连接板的第二板部锁固于该壳体单元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藉由该壳座与该等侧架的结构设计,达到单一尺寸规格能同时适用于不同尺寸规格的显示面板,因而,便可使该显示器外壳结构的部分构件不需要针对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各自开模,因而可减少开模数量及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外壳结构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壳座、侧架的分解图,且图中显示一第一显示面板;
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壳座与侧架组装在第一显示面板的背视图;
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背部朝上的立体图;
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壳座、侧架的分解图,且图中显示一第二显示面板;以及
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壳座与侧架组装在第二显示面板的背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显示器外壳结构 161a 第三锁孔组
100 锁架模块 162 连接板
10 壳体单元 163 连接杆
11 外框 164 第一板部
111 左、右框条 165 第二板部
112 上、下框条 166 第五锁孔组
12 壳座 167 第六锁孔组
120 容纳空间 17 第二侧盖
121 背板 18 上连接板
122 侧板部 19 下连接板
123 锁板部 20 插接面板
124 第四锁孔组 2 第一显示面板
13 壳盖 21 第一锁孔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建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61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