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成化节水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01429.X | 申请日: | 2010-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1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昆 |
主分类号: | E03C1/12 | 分类号: | E03C1/12;C02F1/52;C02F1/00;C02F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2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化 节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给排水之中水回收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尤其是一种集成化节水设备。
技术背景
在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节水装置和设备推向市场,但目前的节水装置均使用较多的机械、电气装置进行控制运行,由于机械、电气装置一是经常需要人来操作,二是经常出现故障,三是出现故障时维护不便,四是水质得不到保证等原因,一直不能普及使用。集中中水回收设备是将楼宇各用户产生的废水集中回收,处理后再用水泵提升到各用户使用,此种处理方式把各用户所产生的废水本身的势能全部消耗浪费,由于处理工艺问题,设备初始投资大、占地面积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再使用高扬程水泵提升输送到用户,造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中水回收工艺、处理工艺和设备结构形式上的不足,提供一种靠水力作用完成各功能正常运行,运行可靠、稳定,运行过程不需要人进行任何操作,结构布置紧凑,又能自动调节水量的集成化节水设备。
本实用新型集成化节水设备,包括:设有废水管(4)和废水溢流管(6) 的水量调节池(3),由第一扰流格栅(34)、第二扰流格栅(7)、混合槽(8)、混合三角堰(35)、第一孔洞(36)、第二孔洞(37)和第三孔洞(9)构成混合反应区,由稳流孔洞(10)、絮凝池(11)、斜管(13)、斜管承托板(12)、沉淀池(14)和积泥槽(29)构成絮凝沉淀区,由滤池进水管(17)、过滤池(25)、滤料(24)和清水槽(23)构成过滤区,由清水箱(22)、清水管(21)、清水溢流管(38)、清水补水管(39)和水泵(40)构成清水区,由混凝剂池(26)、混凝剂补充管(27)和投加部件构成混凝剂投加装置(1),由消毒液池(19)、消毒液补充管(5)和投加部件构成消毒液投加装置(18),由沉淀池虹吸管(28)、过滤池虹吸管(16)、沉淀池辅助虹吸管(30)、过滤池辅助虹吸管(33)、水封堰(32)和排水管(31)构成反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废水管(4)、废水溢流管(6)与水量调节池(3)连接,混合反应区与水量调节池(3)通过进水孔洞(2)连接,混凝剂补充管(27)与混凝剂池(26)连接,混合反应区的混合槽(8)由多段组成,混合槽(8)各段通过混合三角堰(35)、第一孔洞(36)、第二孔洞(37)、第三孔洞(9)连通,混合槽(8)内设置有第一扰流格栅(34)、第二扰流格栅(7),混合反应区通过稳流孔洞(10)与絮凝沉淀区连通,絮凝池(11)、沉淀池(14)与沉淀池(14)底部的积泥槽(29)贯通,斜管(13)放置在斜管承托板(12)上,斜管承托板(12)由孔板或栅条制作,过滤池(25)通过滤池进水管(17)、第四孔洞(15)与絮凝沉淀区连通,滤池进水管(17)在滤料(24)上部与过滤池(25)连接,过滤池(25)底部为带孔的滤料承托板,孔径小于滤料(24)粒径,水可经滤料(24)进入清水槽(23),清水槽(23)溢流位高于滤池进水管(17)的进水口,清水槽(23)的水通过滤池三角堰(20)溢流到清水箱(22)内,水泵(40)设在清水箱(22)内,水泵(40)通过清 水管(21)与用水点连接,清水箱(22)水位不足时,由清水补水管(39)补充;混凝剂投加装置(1)和消毒液投加装置(18)的投加部件,第一浮块(49)通过连接杆(50)与第一密封罩(46)连接,连接杆(50)在投加孔洞(51)内可上下移动,第一密封罩(46)可完全覆盖投加孔洞(51),第一密封罩(46)可在计量筒(44)内上下移动,有孔洞的隔板(45)将计量筒(44)分为上下两部分,计量筒(44)壁的底部开有进液孔洞(47),调节筒(43)与计量筒(44)之间设有密封条(48),密封条(48)固定在调节筒(43)内壁底部,可随调节筒(43)的转动角度关闭或打开一个或多个进液孔洞(47),定位器(52)固定在计量筒(44)外壁上,可沿调节筒(43)的内侧移动;滤池进水管(17)进水口上方设有第二密封罩(42),第二密封罩(42)完全覆盖滤池进水管(17)进水口,第二密封罩(42)和第二浮块(41)连为整体,可随水位上下浮动;沉淀池虹吸管(28)一端插入积泥槽(29)内,管口与积泥槽(29)底部留有空隙,另一端插入排水管(31)内水封下面,与排水管(31)底部有一定空隙,水封由水封堰(32)形成,沉淀池虹吸管(28)的下降段管径小于上升段,沉淀池辅助虹吸管(30)一端与沉淀池虹吸管(28)下降段连接,另一端与沉淀池虹吸管(28)最高处连接;过滤池虹吸管(16)一端与过滤池(25)上端连接,另一端插入排水管(31)内水封下面,与排水管(31)底部有一定空隙,水封由水封堰(32)形成,过滤池虹吸管(16)的下降段管径小于上升段,过滤池辅助虹吸管(33)一端与过滤池虹吸管(16)下降段连接,另一端与过滤池虹吸管(16)最高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昆,未经刘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014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房屋、桥梁、涵洞中用的柱体模板
- 下一篇:一种新型缝纫机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