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烧器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1279.0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0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威廉·拉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米那能源环保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00 | 分类号: | F23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16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烧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燃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烧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和环保,接触能源和 环境领域的人们尤其如此。煤粉燃烧器作为大型供电、供暖单位的主要设备, 是节能和环保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内电站等燃烧系统普遍采用旋流燃烧器,包括转弯段连接的入口段和出 口段。煤粉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入口处的一次风口进入燃烧器,并利用燃烧器出 口处的旋流二次风口和旋流三次风口,使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更稳定。 由于煤粉中的大颗粒煤粉的惯性较大,在经过燃烧器转弯段时,会集中在燃烧 器转弯段的外弧流动,使这部分煤粉不能与空气均匀混合,甚至以聚集成缕的 形式流动,即绳流现象。绳流现象会导致煤粉燃烧不均匀、不充分,使火焰很 不稳定,大幅降低燃烧效率;并且会产生结渣,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增加了灰渣和烟气中的污染物,污染环境。
为避免绳流现象,现有的煤粉燃烧器通常采用如下结构:如图1所示,现 有的煤粉燃烧器包括转弯段1连接的入口段2和出口段3。煤粉与空气的混合物 进入入口段2之后,煤粉中的大颗粒煤粉在经过燃烧器转弯段3时,会集中在 燃烧器转弯段3的外弧流动,经过出口段3的折粉板4能使大颗粒煤粉趋向燃 烧器的轴心位置,然后撞击在扩散锥5上。由于扩散锥5将集中在一起的煤粉 打散,使很多大颗粒煤粉分散在距离燃烧器轴心较远的位置,避免了绳流现象。
本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 技术的燃烧器使很多大颗粒煤粉从距离燃烧器轴心较远的位置喷出,导致大颗 粒煤粉不能完全燃烧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器,能将大颗粒固体燃料较为完全地燃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燃烧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燃烧器,包括入口段和出口段,以及连接在入口段和出口段之间的转弯 段,在燃烧器内部设置有对不同粒径的固体燃料颗粒进行整理的整理结构,固 体燃料颗粒经整理结构整理后,大粒径的固体燃料颗粒汇集于燃烧器轴心的位 置。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于燃烧器内部的整理结构,对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整 理,使得大粒径的固体燃料颗粒汇集于燃烧器轴心的位置,能将大颗粒固体燃 料从燃烧器轴心的位置喷出,使大颗粒固体燃料较为完全地燃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烧器的制造方法,能将大颗粒固体燃料较为完全地燃 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燃烧器的制造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燃烧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燃烧器的内部形成对不同粒径的固体燃料颗粒进行整理的整理结构;其 中,固体燃料颗粒经整理结构整理后,大粒径的固体燃料颗粒汇集于燃烧器轴 心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制造方法制得的燃烧器,能将大粒径 的固体燃料颗粒汇集于燃烧器轴心的位置喷出,使大颗粒固体燃料能够较为完 全地燃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燃烧器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燃烧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燃烧器对小煤粉颗粒的整理效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燃烧器对大煤粉颗粒的整理效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燃烧器对不同粒径的煤粉颗粒的整理效 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的转弯段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提供的燃烧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提供的燃烧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米那能源环保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未经阿米那能源环保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1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