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印装置以及异常判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0584.8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9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须永泰雄;挂川智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41J13/00 | 分类号: | B41J13/00;B41J1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装置 以及 异常 判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装置以及异常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DVD、CD的标签面进行打印的打印机中,提出有如下技术,即、基于输送用电机的电流来判定载置DVD、CD的光盘托盘的输送异常(参照专利文献1)。在光盘托盘与障碍物等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输送辊与光盘托盘之间发生打滑,用于产生该打滑的过剩电流会流到输送用电机。采用阈值判定来检测该过剩电流,从而能够间接地检测光盘托盘的输送异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4905号公报
可以认为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输送辊和光盘托盘之间产生打滑时的过剩电流的大小,与输送辊和光盘托盘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大小相应。另一方面,对于能采用多种多样的打印模式、用纸种类、用纸尺寸的打印机,对打印用纸的输送异常进行检测时,用于判定是否异常的基准也多种多样,因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采用与一个摩擦阻力的大小相应的阈值判定便存在问题。即,如果打印模式、用纸种类、用纸尺寸等打印条件不同,则进行正常打印时被供给到输送用电机的电流量也不同,因而在采用被固定的阈值的判定中会产生错误的判定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提供一种在各种打印条件下能够分别准确地判定打印介质的输送异常的打印装置以及异常判定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具备对打印介质进行收容并且能相对于本体部进行拆装,并且该打印装置具备:输送辊,其与从上述供纸托盘供给到输送路径的打印介质接触,并且通过输送电机的驱动而被旋转从而输送打印介质;打印条件设定部,其从上述输送的速度不同的多个打印模式中设定打印模式;控制部,其基于上述设定的打印模式和上述输送辊的旋转量,对上述输送电机的驱动进行控制;阈值设定部,其至少能够设定与上述被设定的打印模式对应的阈值;判定部,其在上述打印介质被输送的期间,测量表示上述输送电机的负载的监视值,并且在该监视值大于上述设定的阈值时判定为异常。监视值只要是表示输送电机的负载的状态的值即可,可以是基于由控制部进行的控制而施加于输送电机的电压、电流,也可以是控制部对输送电机进行PWM控制时的PWM脉冲的占空比等。
控制部为了使输送辊的旋转量成为目标值(上述被设定的打印模式下的目标值)而向输送电机供给驱动用的电力,因而当打印介质陷入异常状况时,输送电机的负载为异常的值。尤其是,在打印介质夹在本体部和供纸托盘之间而无法输送(打印介质不动)的情况下,输送辊克服与打印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发生打滑(空转),输送电机产生发生该打滑的量的过剩负载。在这种状况下,当输送电机的负载所表示的监视值大于上述阈值时,判定为异常。由此,能够避免打印介质未被正常输送而执行了墨水喷出等异常的打印。因此,输送电机的负载因打印速度的不同、即打印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本发明中,至少与当时设定的打印模式相应的来设定上述阈值。因此,能够进行与符合各打印模式的种类的判定,能够避免对当时的打印模式而言是正常的负载(监视值)而被错误判断为异常、相反对当时的打印模式而言是异常的负载(监视值)而被错误判断为正常的情况。
在输送路径的比输送辊更靠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后方侧具有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弯曲的弯曲部。通过使打印介质弯曲而进行输送,能够紧凑地形成输送路径,使打印装置小型化。在这样的输送路径中,当打印介质夹在本体部和供纸托盘之间时,产生使打印介质沿着一直线展开的张力。于是,打印介质想要接近的推压力作用于在打印介质的弯曲的内侧设置的辊,打印介质想要远离该弯曲的外侧设置的辊。因此,在打印装置中,在具备从弯曲的内侧与打印介质接触并且通过输送电机的驱动而旋转驱动的中间辊的情况下,对中间辊作用推压力,使得中间辊无法进行旋转驱动,与中间辊同样,通过输送电机而旋转驱动的输送辊也变得无法进行旋转驱动。因此,控制部能够基于输送电机的旋转量判定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05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