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耐磨的毛刷及毛轮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7891.2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5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胜;林功;郑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成胜;林功;郑正忠 |
主分类号: | A46D1/00 | 分类号: | A46D1/00;A46B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耐磨 毛刷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耐磨的毛刷及毛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需要大摩擦力,提高摩擦效率及较长寿命的刷具用平面、圆形,圆柱形的放射状丝材之及其制造方法。
特别具有节省原材料,原材料利用率为100%,生产效率高(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产品性能优越、产品质量稳定(自动化设备控制,人为因素低)、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之技术。
背景技术
在制造业中制造各种零件及生活上各种器具的使用过程用中,有很多需要使用到摩擦力大,耐磨性高的毛刷或是毛轮。现有的毛刷或毛轮其缺点是毛的密度不够高,毛不容易牢固好,导致毛刷或毛轮的使用寿命太短。
无论是社会用或工业用的毛刷或毛轮类,其将毛丝附着于刷具上,无论是采用植毛的工艺、绞织工艺或穿入折迭的工艺制造,最后都必须进行修剪的工作,如中国台湾77210167、85208260、88216096、90200258、90208830专利,仍存有此项缺点,不仅多一道加工程序,也会造成无谓的浪费,而且加工费时、易脱毛,使用寿命不长,究其因,无论何种加工方式,丝毛的密度总是松散,无法密集,提高其密度,其工作效率无法提升,另就是其丝毛系为单体组件,故使用时间长,容易有脱落之现象,这些缺点都是造成其使用寿命短、经济价值降低,及使用者耗费成本之因,实是有需要再加以改进。
虽然有中国200810218389.1号「刷具头及其制造装置」,但其系利用固定部将刷毛固定后,在模型腔中装刷毛与基底一体成型,如此方式,仅是用于一般低密度毛刷之结构,如牙刷、洗衣刷等,无法对特殊规格或工业用规格,如打光、磨亮、除垢、去锈等需密度高丝材毛刷的需要,且其又需要特定之模型腔才能完成其预定之工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工业用刷具的加工的缺点,系将丝材一体成型,使具有高密度、稳定、不易脱毛又节能,无余料之效果。
本发明免模具工业用丝材成型结构及方法的技术内容,具有丝材束及于丝材束一端形成连接面,为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该丝材束系呈紧密靠附,且连接面为丝材束热熔压制而成者。
系使刷具用丝材,于一高密度之丝材束上,以一体成型熔合出一连接面,比较现有的工业需求及日常生活需求的毛刷或毛轮,更具有较长的寿命与工作效率。如此,可达丝毛稳定、不易脱毛,又无裁切余料,环保又节能。
本发明一种高密度耐磨的毛刷及毛轮及其制造方法,包含有:
第一步骤,压熔裁切:将可熔性的丝材集束成排,于前端预定长度位置予以压制,使该段长度的丝材呈紧密的丝材束,在该丝材束前端加热后压合,令丝材束前端一体成型为连接面,再于连接面下方,依预定长度裁切丝材束,使成单一连接面与丝材束一体成型的单件丝材;
第二步骤,单件材丝成型:将单件丝材进行预热后,进行弯折成预定之行状,冷却后即为成品。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单件丝材之立体实施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单件丝材之平面图示。
图3为本发明的单件丝材安装于刷头夹具之实施例图。
图4为本发明之丝材成品例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单件丝材之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之加工机之例图一。
图7为本发明之加工机之例图二。
图8为本发明之加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依照附图并结合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对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本发明免模具工业用丝材成型结构及方法,系将丝材成品一体成型,使具有高密度、稳定、不易脱毛又节能,无余料之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系使刷具的丝材成品,系于一高密度之丝材束上,以一体成型熔合出一连接面,如此,可达丝毛稳定、不易脱毛,又无裁切余料,环保又节能。
如第一图所示,一种免模具工业用丝材成型结构,具有丝材束12及于丝材束12一端形成连接面11,为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该丝材束12系呈紧密靠附,且连接面11为丝材束12热熔压制而成者。而连接面11可圈合成预定之形状,所谓预定之形状,系指配合刷具所需之形状,如第四图所示之圆形状的丝材成品10范例,或圈合成多边形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成胜;林功;郑正忠,未经吴成胜;林功;郑正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78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载波频偏估计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