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抗低温抗倒伏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0124.9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9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37/46;A01N37/10;A01P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低温 倒伏 增产 调节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涉及一种小麦抗低温抗倒伏增产调节剂。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品种,是北方人民的主要口粮,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小麦播种面积3000万公顷,年产量1.2亿吨,分别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26.6%和24.9%。小麦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自北纬18°~50°均可种植,广泛分布在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而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和四川省,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65.12%,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73.83%。小麦生育期长,秋季播种,经冬历春,夏季收获,因此,低温冷害与冻害一直是威胁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按照冷害、冻害发生的时间顺序,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冷害、冻害类型主要分为冬季冻害、早春冻害(俗称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冬季冻害发生在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24小时内温度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下)导致叶片黄、发白干枯,甚至主茎、大分蘖冻死,心叶及整株死亡,从而导致麦田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早春冻害(即倒春寒)发生在立春后,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发育后进入返青、拔节期,抗寒能力下降,寒潮到来,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霜冻危害,导致叶片黑绿萎蔫、干枯;茎顶端幼穗分生细胞受低温危害最为严重,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呈透明晶体状;处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期)的幼穗萎缩变形、干枯,严重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低温冷害发生在小麦生长发育进入孕穗阶段,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10℃~15℃,低于5℃~6℃就会受害,该时期受冷害,茎叶器官没有异常表现,受害部位为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小穗空瘪,或者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
由于我国小麦优势种植区纬度跨越幅度大,小麦越冬期平均气温低且积温也低,虽然可以满足小麦越冬生长的需要,但低温冻害、冷害常常导致小麦分蘖不足、有效穗数少、穗粒数低、产量低而不稳,遇到严重的低温冷害年份可减产亿公斤以上。如2010年4月14日、15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省大幅度降温,最低气温在4℃以下,豫北和豫西出现-2℃的低温,导致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小麦大幅度减产。因此,增强小麦抗低温冷害的能力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在冻害、冷害胁迫下,采取合理的栽培生理措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缓解冻害、冷害对小麦的影响。其中,栽培技术措施包括:播前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以增温保墒,确保冬小麦苗情转化升级,促进冬小麦形成壮秆大穗;起身期冬小麦,及时中耕松土,提高低温;拔节期冬小麦,在降温前适当浇水,可以起到蓄墒防寒、培育壮苗、减缓地温下降的作用,促进麦苗生长;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冻害、冷害,但措施工程量大,执行起来需要一定时期,当寒潮出现时常常无法迅速执行、防不胜防。主动抗冷措施包括结合浇水追施尿素、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和植物生长延缓剂如多效唑、矮壮素等,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的抗冷性,但是,叶面喷施延缓剂处理给小麦造成的减产效果甚至大于冷害的影响,所以,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因此,协调抗冷性与高产性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小麦的抗冷性和高产性,将对稳定提高我国华东、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提高小麦抗冷性和高产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抗低温抗倒伏增产调节剂,该调节剂含有如下组分:聚天冬氨酸盐100g/L,植物生长调节剂20.05~30.05g/L,活性剂和展着剂65~67g/L,溶剂优选为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01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氟比洛芬盐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代码的网站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