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0891.1 | 申请日: | 2010-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8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拓为;李庭官;林展逸;孙禹铭;吴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 | 分类号: | H01M8/04;F24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无线 射频 感测器 燃料电池 热电 共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无线射频技术于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的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起飞,用电需求也跟着不断加深,尖峰时段时常出现供应电量不足的情况,其中虽可通过限电加以缓和,然而限电却造成民生用电或工业用电极大的不便。改善电力不足的方法包括有:兴建新电厂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然而近年来环保意识高涨,加上地球的天然资源有限,欲建构新的发电厂,着实为不智之举,因此当前改善电力不足的最佳方法,就是有效提升能源的使用率。
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是一种绿能产业下的产品,其由燃料电池及热电共生系统所组成,可藉由热电共生系统将燃料电池运转时所产生的废热加以回收,并以热水型态储存于保温装置内,以同时供应电力及热水,充分达到能源再利用的功效。
然而,燃料电池在运转过程中需导入固定流量及稳定温度的水流以带出废热,因此系统中的水路均需加装温度及流量的感测器,以随时监控系统的状态并加以调整,好确保系统能稳定运作。
现有习知技术中,为配合整体系统的组装及配线,往往需弯折感测器的隔离线,而造成感测器量测上的误差。又感测器的阻抗会受隔离线的长度影响,以致于隔离线无法随意剪短,然而若欲藉由温度补偿导线延长隔离线,也会导致阻抗变大,并造成量测结果存在有严重误差,因此隔离线长度是无法随意做变更的,再者系统需封装于空间狭小的机壳内,也使得配线的困难度更加提升。
除了无法随意弯折或变更线材长度外,还需要使用为数众多的线材并同时要兼顾感测器的精准度,上述原因使得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在量产时,只能以人力手工的方式配线,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并难以达到模块化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结构的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
1、藉由无线射频感测器设置,减少线材因为弯折或改变长度所造成的感测误差,因此提升系统对温度及流量感测的灵敏度,同时提升系统稳定度。
2、通过无线射频感测器的导入降低配线的困难度,同时减少量产时需人工配线的成本,使得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可达到模块化生产的目标。
本发明的目的以及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其包括:一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该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包括:一燃料电池,其具有一第一输出端及一第一输入端;一第一热交换管路,用以连通该第一输出端及该第一输入端,又该第一热交换管路依水的流向依序串接有一散热循环马达、一第一无线射频感测器、一第二无线射频感测器、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侧端及一第三无线射频感测器;一保温装置,其具有:一腔体,其具有一第二输出端、一第二输入端及至少一开口;以及一第四无线射频感测器,该第四无线射频感测器结合于保温装置以感测该腔体中的水温;以及一第二热交换管路,用以连通该第二输出端及该第二输入端,又该第二热交换管路依水的流向依序串接有一储热循环马达、一第五无线射频感测器及该热交换器的第二侧端;所述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数据处理系统,该无线射频数据处理系统包括:一无线射频读取器,经使能后的该无线射频读取器发送一第一无线射频信号至每一该无线射频感测器,并接收每一该无线射频感测器发射的一第二无线射频信号;以及一微控制器,其使能该无线射频读取器,并根据该第二无线射频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控制对应的该散热循环马达及该储热循环马达。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08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输入装置及影像系统
- 下一篇:具有后退式断屑器模式的旋转切削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