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有限转角无刷力矩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3719.3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9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董磊;韩莹;韦俊新;潘龙飞;马本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K1/12;H02K5/22;H02K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定位 功能 有限 转角 力矩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涉及力矩电机,尤其是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有限转角无刷力矩电机。
背景技术
在坦克、侦察车等特殊的作战车种中,力矩电机作为提供力矩输出的执行元件,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快速响应、大力矩、冲击条件下运转平稳、防腐蚀性、低静摩擦力矩等特点。传统的永磁力矩电机大都采用有刷结构,电机线圈嵌在定子槽里。有刷电机的这种结构决定了电机可靠性较差,且需要定期维护。由于电刷和换向器之间的摩擦及齿槽效应,静摩擦力矩会提高,并且很难实现低速下的平稳运转。若采用减速机构,电机虽可以在低速下运行,齿槽效应明显减弱,但又会产生空回现象,系统的可靠性仍会降低。采用传统的无刷力矩电机同样存在齿槽效应的问题,并且由于换相需要霍尔元件和控制电路,这会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检索,发现两篇有关力矩电机的专利文献,1、一种涉及电机主要用于电动车辆的直流变频无刷力矩电机(CN101043155),其中部矽钢冲片叠组,构成电机定子部件,矽钢冲片上设有9个呈周向均布的心形槽或直槽,该为电机绕组线圈槽;外套磁圈,磁圈固定在磁圈支架上,通过主轴轴承和电机端盖构成电机转子部件,磁圈由10片瓦状并按N-S-N-S方式圆周均布的磁钢组成,构成5对磁场;相应的电机三相绕组为9组线圈,并依照排列顺序和连接顺序每两组相邻两边相互重叠放在9个绕线槽里;每隔三槽设有一个电磁控制元件霍尔,设定相角为240°。当通电时,主轴固定,转子转动。本发明具有转速高、效率高、耗材省等优点。2、一种双控双驱永磁直流无刷力矩电机(CN201414062),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的定子上设置的电枢极数量为36个,36个电枢极圆周360°均分为4等份,每等份内有9个电枢极,所述的转子上设置的与定子相对应的永磁磁钢的数量为32片,32片永磁磁钢圆周360°均分为4等份,每等份内有8片永磁磁钢,每90°对角相加的电枢极数量为18个,永磁磁钢的数量为16片,每90°对角相加的18个电枢极为一组三相绕组,圆周360°内有两组三相绕组。本发明与同类型体积的电机相比电机输出扭矩大、发热量低、能量转换效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有限转角无刷力矩电机,该电机在有限角度内,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响应迅速、无齿槽效应、 低静摩擦力矩、无需霍尔元件和控制电路、能够实现低速和冲击条件下平稳运转。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有限转角无刷力矩电机,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连接轴、轴承及底座、机盖,连接轴的两侧装配面分别采用轴承与底座及机盖滑动安装,在机壳内的连接轴上同轴固装转子组件,转子组件由磁钢及转子导磁环构成,在机壳内的底座上固装定子组件,定子组件由定子导磁环、线圈及磁环固定块构成,其特征在于:
(1)所述转子组件的磁钢和转子导磁环紧密固装成一个整体,转子组件中心孔同轴安装连接轴;
(2)所述定子组件的定子导磁环由导磁材料直接加工成一个光滑的圆环,绕组直接环绕安装在定子导磁环上内、外环面;
(3)所述轴承与连接轴用防尘螺母装配,再装配锁母进行锁紧,最后安装转子组件的限位螺钉。
而且,所述底座与定子组件的安装结构是:在底座上制有径向的内环装配面,定子组件有外环装配面,通过紧固螺钉进行紧固。
而且,所述机壳上安装有引出线,该引出线采用压线片和压线螺钉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转子组件由转子导磁环和一对或多对N-S相间分布的永磁体磁钢构成一个整体,转子组件中心孔直接安装连接轴,将磁钢和转子导磁环做成一个整体后,结构紧凑,可靠性高。
2、本发明的定子组件由定子导磁环、磁环固定块及线圈构成,定子导磁环由导磁材料直接加工成一个光滑的圆环,绕组是直接环绕在定子导磁环上的,绕组的有效部分——也就是产生力矩的部分只限于内环面上的导体,其余都是不能产生力矩的“连接线”,或者说一匝线圈只有一个有效边,这种结构虽然浪费了铜线,却有效的克服了齿槽效应,降低了静摩擦力矩,增强了转动平稳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37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