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浮单双向蒸汽弹射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3698.7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3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广 |
主分类号: | B64F1/06 | 分类号: | B64F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李京楠;张亚军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浮 双向 蒸汽 弹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母舰上使用的飞机蒸汽弹射器,特别涉及一种悬浮单双向蒸汽弹射器。
背景技术
飞机要想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必须借助蒸汽弹射器产生的推力。蒸汽弹射器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迄今为止,只有美国人造出了能用于实战的蒸汽弹射器,蒸汽弹射器的主体是一个大型的往复式汽缸,将蒸汽能量转化为动能进行弹射,高温、高压蒸汽由舰船的推进锅炉产生,储存在蓄压罐内,蓄压罐中的蒸汽的输入和调压是由阀门控制。美国航空母舰现役的蒸汽弹射器采用开缝式汽缸,汽缸里面有个活塞,活塞需要穿过汽缸壁与滑块连接,滑块通过牵引钩连接飞机的起落架。因此,开缝式汽缸从头到尾有条缝。这条缝平常密封着,活塞经过的时候打开,活塞过去后接着关上。开缝式汽缸有两个最大问题:
第一是汽缸本身受热后变形的问题,开口汽缸要承受高温高压蒸汽产生的压力,由于缸壁上有开口,开口汽缸的受力特性很差,要做到不变形是相当困难的。汽缸一旦变形,汽缸直线度下降,滑块经过时,会与平滑的轨道之间发生跳动,汽缸与轨道两侧磨损严重。
第二是难于密封,开口汽缸密封是关键,这个位置的密封性能很重要,关系到弹射安全。老式弹射器采用的是设置在汽缸开口两侧的橡胶带形成“拉链”式密封,现役的弹射器则利用一根U型密封条填入汽缸的开口中,不管是哪种方法,维护成本大,U型密封条更换频繁而又十分麻烦,对材质要求高;虽然满足飞机起飞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达到像蒸汽机汽缸一样的密封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每次弹射时,都会从甲板下面弥散出一股高温白色烟雾,这是泄漏的高温、高压蒸汽,不仅消耗了大量淡水,而且白白浪费很多能量。蒸汽弹射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将速度和力度同时增益提升,无法实现最佳配合做功,使战机起飞迟缓。正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美国海军正在积极研制更加可靠的蒸汽弹射器,但是目前还没有成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浮单双向蒸汽弹射器,采用全封闭的汽缸,结构紧凑,汽密性能好,热能利用率高,弹射力量大,速度快,能让重型飞机瞬间起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悬浮单双向蒸汽弹射器,包括缸筒、左缸盖、右缸盖、活塞、导汽管系以及左、右钢缆;其特征是:所述缸筒由外筒和内筒组成,内筒和外筒同轴心的套在一起,左缸盖、右缸盖分别固接在外筒的左、右两端,外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多排环形布置的汽口,汽口下面设置有矩形的配汽腔,内筒的筒壁上开有微汽孔,导汽管系由四组管路集合构成,第一组管路集合布置在左缸盖的外部,第一组管路集合由多圈以左缸盖中心为圆心的环形左导汽管构成,各圈左导汽管都通过短管与左缸盖上的汽孔连通,第二组管路集合布置在右缸盖的外部,第二组管路集合由多圈以右缸盖中心为圆心的环形右导汽管构成,各圈右导汽管都通过短管与右缸盖上的汽孔连通,第三、第四组管路集合都布置在外筒外壁上,第三组管路集合由多排环绕外筒外壁上的导汽管组成,第四组管路集合也由多排环绕缸筒外壁上的导汽管组成,且第三组管路集合中的各排导汽管与第四组管路集合中的各排导汽管交错布置,第三组管路集合的各排导汽管通过短管与外筒的外壁上的奇排汽口连通,第四组管路集合的各排导汽管通过短管与外筒的外壁上的偶排汽口连通,活塞安装在内筒中,内筒中设置有多个悬杠,这些悬杠环绕内筒的轴心等角度均布,每根悬杠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固定在左、右缸盖上,活塞与悬杠滑动配合,活塞与悬杠的交界处设置有密封轴承座,在活塞的轴心上安装有左、右隧道管,左、右隧道管分别布置在活塞的左、右两侧,左、右隧道管分别由左、右缸盖中心孔穿出,左隧道管与左缸盖的交界处设置有密封轴承座,右隧道管与右缸盖的交界处设置有密封轴承座,左钢缆的一端穿入左隧道管中,与活塞固接,左钢缆的另一端经过左上导向轮、左下导向轮与滑块的左端连接,右钢缆的一端穿入右隧道管中,与活塞固接,右钢缆的另一端经过右上导向轮、右下导向轮与滑块的右端连接,活塞的右侧固接有信号轴,信号轴穿出于右缸盖,信号轴与右缸盖的交界处设置有密封轴承座,左、右缸盖的内侧分别安装有左、右缓冲器,左、右缸盖上分别装有左、右气压传感器和左、右位置传感器。
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安装有左、右端环以及多个控制环,左、右端环分别设置在内筒和外筒的左、右两端,左、右端环上分别设置有大汽孔,左端环上的大汽孔通过左弯管与左缸盖上的左导汽管连通,右端环上的大汽孔通过右弯管与右缸盖上的右导汽管连通,控制环并排布置在左、右端环之间,控制环上布满微汽孔,每个控制环的顶部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螺接有控制杆,控制杆由外筒顶部的长槽孔伸出,与操纵机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广,未经李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36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