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烷预冷氮膨胀天然气液化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9519.2 | 申请日: | 2010-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3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袁俊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俊海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F25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烷 预冷 膨胀 天然气 液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烷预冷氮膨胀天然气液化工艺。
背景技术
调峰型天然气液化流程全年分3个阶段运行,即液化阶段、备用阶段和气化输送阶段。液化阶段周期一般在50~300天,将上游可获得的剩余天然气液化;备用阶段液化天然气储存在储罐中,无液化天然气增加和输出;气化输送阶段将储存的液化天然气气化,送入天然气管网。
与基本负荷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相比,调峰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生产规模较小,其液化能力一般为高峰负荷量的1/10左右,但储存和气化的能力却很大,通常气化能力是液化能力的10倍。典型的调峰型液化天然气工厂的液化能力为10~20×104Nm3/d,制冷动力大约为1500~7000kW,储存容量为2~10×104m3。
调峰型天然气液化流程要求具有高效、灵活、简便、低成本的特点,其中以低成本最为重要。APCI、Pritchard、Linde、Gaz de France、CBI、BOC等公司竟相提供相关的天然气液化技术,争夺调峰型天然气液化装置这一市场。
液化天然气在城市用气调峰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国的液化天然气技术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几十年来,国外已有大量调峰型装置建成投产,因此工厂设计、建设、储运、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成功的技术经验可供借鉴。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国家科技部门和有关研究院所的支持帮助下,先后有开封深冷仪器厂、北京焦化厂、四川绵阳燃气公司、吉林油田、长庆油田、上海燃气公司、中原油田等,对中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研制进行了大胆 的尝试,取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天然气液化装置主要用于城市用气负荷调峰,一般建在大城市周围的高压管网或输气干线的城市门站。因此,在工艺设计规模和原料气组成、温度、压力等条件都要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工艺流程简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流程简单、功耗低、降低成本的丙烷预冷氮膨胀天然气液化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丙烷预冷氮膨胀天然气液化工艺,包括氮气膨胀制冷循环过程、丙烷预冷循环过程、以及天然气液化回路及天然气返流气过程。
所述氮气膨胀制冷循环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氮气首先经过压缩机进行两级压缩后,经过冷却器冷却,进入多股流换热器进行预冷;
(b)再经透平膨胀机进行膨胀,然后返流换热器,用来给换热器提供冷量;
(c)换热后的氮气再经透平膨胀机第二次膨胀,然后在依次返流换热器,为其提供冷量。
所述步骤(a)中,氮气经过压缩机进行两级压缩,其压力由150kPa压缩至4000kpa。
所述步骤(a)中,氮气进入多股流换热器进行预冷至267.1K。
所述步骤(b)中,氮气经透平膨胀机进行膨胀,其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78.5K,压力下降到1000kPa。
所述步骤(c)中,氮气经第二次膨胀后,其温度下降到122.6K,压力下降到150kPa。
所述丙烷预冷循环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d)丙烷经过丙烷压缩机压缩增压;
(e)增压后的丙烷经过水冷却器,由水带走一部分热量后全部液化;
(f)最后经节流阀降温降压产生气液两相后,进入多股流换热器预冷天然气和高压制冷剂。
所述步骤(d)中,丙烷经过丙烷压缩机压缩增压至1230kPa。
所述天然气液化回路及天然气返流气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g)天然气首先经过换热器进行冷却;
(h)冷却后经节流阀进行降压和降温,产生气相,剩余的液相进入液化天然气储罐进行储存;
(i)气相作为返流气为换热器提供冷量,复热后作为天然气预处理中纯化器的再生气。
所述步骤(h)中,天然气后经节流阀进行降压至150kPa,降温至113K,产生9.30%的气相。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流程简单、功耗低、降低成本、调节灵活、工作可靠、易启动、易操作、维护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俊海,未经袁俊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95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部矿井建设工程三维模型试验系统
- 下一篇:油膜轴承的连接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