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工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7493.1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2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赵丽;陈树生;杨萍;刘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食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G99/00 | 分类号: | C07G99/00;C12P19/1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地址: | 3016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枣核 提取 黄酮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食品加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天然植物成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酚类物质,又称生物黄酮或植物黄酮,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和大型真菌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流量、降低血糖、抗氧化、消除体内自由基、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目前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很多,如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提取法、酶解法、超声波提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等。这些方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含有其它杂质的粗品,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因此,上述这些提取黄酮化合物的方法工艺路线长、工艺复杂、生产时间长、生产的成本高,并且提取的纯度和收率不会超过30%。
我国是枣树种植大国,年产鲜枣140多万吨,占世界的98%。枣类加工工艺成熟、种类繁多,但是枣核作为红枣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其内富含大量的黄酮和纤维素,可是在一般情况下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从枣核中提取黄酮还属于空白领域。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进行深入利用枣核成为本项目的出发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工艺方法,该方法以枣类加工后的废料红枣核为原料,通过树脂柱层析技术提取枣核中的黄酮,生产工艺简单、成产成本低,并且提取后的黄酮纯度在45%以上。
如上构思,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依照下列步骤完成:
(1)首先将枣核清洗干净,在40-50℃下干燥、粉碎成100目的枣核粉末;
(2)将粉碎后的枣核粉末依次经过乙醇提取、超声波破壁技术和微波辅助提取;
(3)将步骤(2)得到的废渣通过生物酶解处理生产出可溶性膳食纤维,滤液进行减压浓缩;
(4)将减压浓缩后的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经过两次过柱,50%乙醇洗脱得到pH值为4的浓缩液;
(5)将上述浓缩液经过冷冻干燥后则得到黄酮含量在45%以上的枣核黄酮。
上述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是70℃下,50%乙醇、料液比1∶15提取黄酮2次,每次2小时。
上述超声波破壁技术是辅助功率250W超声波破壁2次,每次1小时。
上述微波辅助提取是利用500W微波功率提取2次,每次5分钟。
上述生物酶解处理废渣的条件是:使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pH值为4.5-5.5,加酶量为0.2%,酶解温度50-55℃,酶解时间3小时。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是集微波技术、超声波破碎技术、生物酶解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减压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为一体的工艺方法,使得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生产具有生产时间短、运营成本低、能源使用少的特点。
2、本发明是以枣类加工后的废料枣核为原料,原料来源丰富,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3、本发明提取出的黄酮纯度可达45%以上,收率不低于80%。
4、提取黄酮后所生成的枣核废渣可经过生物酶解处理生产出用途广泛的膳食纤维,提高了枣核的综合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从枣核中提取黄酮的工艺方法,依照下列步骤完成:
(1)首先将枣核清洗干净,50℃的恒温下干燥、并粉碎成100目的枣核粉末;
(2)将粉碎后的枣核粉末依次采用70℃下、50%乙醇、料液比1∶15提取黄酮2次,每次2小时;辅助功率250W超声波破壁2次,每次1小时和500W微波功率提取2次,每次5分钟;
(3)将步骤(2)得到的废渣通过生物酶解处理生产出可溶性膳食纤维,而滤液进行减压浓缩;其中:生物酶解处理废渣的条件是:使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pH值为4.5-5.5,加酶量为0.2%,酶解温度50-55℃,酶解时间3小时;
(4)将减压浓缩后的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经过两次过柱,50%乙醇洗脱得到pH值为4,样液浓度为0.8-1.2mg/mL的浓缩液;
(5)将上述浓缩液经过冷冻干燥后则得到黄酮含量在45%以上的枣核黄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食品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食品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74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路板绝缘片
- 下一篇:一种解决起重机钢丝绳乱绳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