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3841.8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8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子旸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广大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F24F1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5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控制 湿度 加湿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器,尤其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湿度功能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加湿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其作为维持室内空气湿度的小家电,已经从普通的电热式,发展为超声波加湿和纯净加湿,但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超声波加湿器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冬天,我国北方采用火炉或暖气取暖,室内空气被加热会导致室内相对湿度降低。特别是北京等大城市一些集中供暖的住宅,由于室温较高,室内相对湿度常常低至10%以下。在这种干燥的环境中居住,人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出现口干、唇裂、流鼻血等现象。这时,就需要使用加湿器对提高室内的相对湿度。然而,现在普通的加湿器,不具有根据环境湿度自动运行的功能,需要人工开机或停止,使用时极为不方便。当室内相对湿度过高,又易使室内家具、衣物、地毯等织物生霉,铁器生锈,电子器件短路等。
因此,急待设计一款能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包括电源、发雾模块、控制器,且所述加湿器还包括湿度感应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所述发雾模块、所述控制器、所述湿度感应器之间串联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设定最低设置湿度和最高设置湿度;
S2:通过所述湿度感应器检测室内湿度,当前湿度低于步骤S1中所述最低设置湿度时打开发雾模块;
S3:通过所述湿度感应器检测室内湿度,当前湿度高于步骤S1中所述最高设置湿度时关闭发雾模块。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最低设置湿度为40%。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最高设置湿度为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揭示的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由于设置有湿度感应器,并能通过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最低设置湿度和最高设置湿度对发雾模块进行控制,当室内湿度低于最低设置湿度时,打开发雾模块;当室内湿度高于最高设置湿度时,关闭发雾模块。操作简单,实现加湿器湿度的自动控制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源;2、发雾模块;3、控制器;4、湿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请参考图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包括电源1、发雾模块2、控制器3,且加湿器还包括湿度感应器4。电源1、发雾模块2、控制器3和湿度感应器4之间串联连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设定最低设置湿度和最高设置湿度;
S2:通过所述湿度感应器检测室内湿度,当前湿度低于步骤S1中预设的最低设置湿度时,打开发雾模块;
S3:通过所述湿度感应器检测室内湿度,当前湿度高于步骤S1中预设的最高设置湿度时,关闭发雾模块。
经测定,专家认为室内最佳相对湿度在40%至70%之间,因此,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最低设置湿度为40%,最高设置湿度为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揭示的自动控制湿度的加湿器,由于设置有湿度感应器,并能通过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最低设置湿度和最高设置湿度对发雾模块进行控制,当室内湿度低于最低设置湿度时,打开发雾模块;当室内湿度高于最高设置湿度时,关闭发雾模块。操作简单,实现加湿器湿度的自动控制功能。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广大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广大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38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