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地下害虫固体制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3790.9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5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维;唐国平;骆怀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5/12 | 分类号: | A01N65/12;A01N25/22;A01P7/04;A01N65/08;A01N65/28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张怡 |
地址: | 650228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地下害虫 固体 制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天然成分的农药,尤其专门针对地下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66382.8公开了一种“天然除虫菊素花粉剂及制备方法”,系采用纯天然助剂配制而成,所用原料的重量配比为:天然除虫菊素含量为总量的0.1~1%,植物源增效剂为除虫菊素含量的1~5倍,植物源抗氧化剂为天然除虫菊素含量的1~3%,余量为填料。所述的天然除虫菊素花粉剂的配制成功,极大的提高了除虫菊素在空气中的稳定,提高了粉剂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天然除虫菊素花粉剂对菜粉蝶、小菜蛾等大多数农业蔬菜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想杀虫剂。但上述花粉剂不能用于对地下害虫的防治。
天然除虫菊素作为杀虫剂的使用历史悠久,可用于家庭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的防治。天然除虫菊素是一种从除虫菊花提取的杀虫剂,在光照和空气中易分解,对农业有害昆虫毒力大,而对温血动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天然除虫菊素在家庭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的防治上应用较多,但在地下害虫上的使用尚未见到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门用于地下害虫防治的固体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这种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防治地下害虫的固体制剂是由天然除虫菊素、植物源增效剂、植物源抗氧化剂、吸附剂、天然的分散剂、天然的粘结剂和载体共同制成,上述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天然除虫菊素0.5~5%;植物源增效剂的加入量为除虫菊素重量的1~5倍;植物源抗氧化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0.5~1.5倍;吸附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5~10倍;天然的分散剂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1~5倍;天然粘结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5~15倍,余量为载体。
在上述防治地下害虫的固体制剂中,上述各组分更佳的重量百分比为:天然除虫菊素0.5~3%;植物源增效剂的加入量为除虫菊素重量的3~5倍;植物源抗氧化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0.5~1倍;吸附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8~10倍;天然的分散剂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1~3倍;天然粘结剂的加入量为天然除虫菊素重量的8~10倍,余量为载体。
所述的植物源增效剂为油茶果粉、茵陈粉和桉叶粉中的一种;植物源抗氧化剂为剂为迷迭香粉或茶多酚粉;吸附剂为硅藻土;天然分散剂为茶子饼、皂荚、无患子的一种;天然粘结剂为淀粉、糊精、大豆蛋白等的一种;载体为玉米棒芯、稻壳、大豆、橡实等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防治地下害虫的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一、按照上述重量配比称取天然除虫菊素原药、植物源增效剂和植物源抗氧化剂,将其混拌均匀;
二、在步骤(一)的混合物中加入上述重量配比的吸附剂,混拌均匀;
三、在步骤(二)的混合物中加入上述重量配比的天然分散剂,混拌均匀;
四、在步骤(三)的混合物中加入上述重量配比的天然粘结剂,混拌均匀;
五、根据前面称取的所有物质的量,用载体补足到足量,与步骤(四)的混合物混拌均匀;
六、将混配好的除虫菊素产品加工成固体制剂,检验,包装。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是采用分别混合的方法,使得除虫菊素原药首先与植物源增效剂和植物源抗氧化剂混合,达到最佳的增效和抗氧化效果,再与吸附剂混合,使其充分地被吸附剂吸附,防止了除虫菊素原药被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氧化分解。在加入分散剂,使其在施撒到农田中时候,缓慢的释放,以达到持效期长的目的。
以下是本发明的稳定性试验及害虫防治试验:
一、稳定性试验
将配制好的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产品分别分成三份,每份50克于54±1℃温箱中热贮14天。热贮前每份称取10克除虫菊素产品用索式提取器水浴提取除虫菊素,提取时间4小时,提取温度90℃,提取溶剂用正己烷。热贮后同样每份称取10克除虫菊素产品用以上提取条件提取。除虫菊素含量分析采用GC2010气相色谱仪内标法分析。
结果计算:
表1 天然除虫菊素防治地下害虫的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
二、药效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37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现专利证券化的系统
- 下一篇:动态显示投票结果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