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水溶性金属酞菁的低温活化漂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0526.1 | 申请日: | 201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2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萍;任参;毛志平;徐红;钟毅;宋敏;尹冲;李静研;李改莉;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L3/02 | 分类号: | D06L3/02;D06L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水溶性 金属 低温 活化 漂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低温活化漂白的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水溶性金属酞菁的低温活化漂白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氧水漂白是纺织品前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工艺,漂白织物的白度高、不泛黄、对环境污染小,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织物的前处理漂白过程。
常规双氧水漂白包括:高温漂白和冷轧堆漂白。
1.高温漂白的工艺流程为:过氧化氢漂液→汽蒸→水洗。
漂白液含过氧化氢(100%)2~15g/L,用烧碱调节pH值至10.5~11,加入稳定剂及湿润剂适量,于室温时浸轧漂液,95~100℃汽蒸45~60min,然后水洗出布。
高温漂白工艺存在的缺点是加工过程能耗高,纤维强力降低,处理后织物手感粗糙等缺点。
2.常规冷轧堆漂白的工艺流程为:过氧化氢漂液→堆置→水洗。
漂白液含过氧化氢(100%)18-20g/L,碱用量为50-60g/L,加入稳定剂及湿润剂适量,堆置24h,水洗出布。
常规冷轧堆漂白的缺点:工艺温度低、碱浓高,渗透困难,目前冷轧堆前处理时间大多在24h左右,生产效率较低。
为了降低双氧水高温漂白的温度或者缩短常规冷轧堆漂白的时间,可在双氧水漂白工作液中添加双氧水活化剂,促进双氧水在低温条件的分解速率。
目前研究开发的双氧水活化剂体系主要包括:有烷酰基类化合物、酰胺基类化合物、氧化杂奈结构类化合物和有机锰化合物等。市场上已经产业化的产品主要是(四乙酰基)乙二胺(TAED)和壬酰基苯磺酸钠(NOBS),这两类化合物在欧美洗涤剂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纺织品双氧水漂白前处理中的应用中始终不是很成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水溶性金属酞菁的低温活化漂白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环保节能,适合于工业化使用;在达到良好漂白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漂白温度,缩短堆置时间,减少织物损伤。
本发明的一种水溶性金属酞菁在纺织品低温活化漂白中的应用。
低温活化漂白的方法,包括:
(1)配制漂白工作液
水溶性金属酞菁用量0.01~1000μmol/L,H2O2用量2~50g/L,渗透剂用量1~5g/L,稳定剂用量0.1~10g/L,然后将所述物质混合得pH 7~11的工作液,优选pH9;
(2)浸轧
将纺织品放入上述漂白工作液中进行浸轧;
(3)将浸轧后的纺织品进行冷堆或汽蒸,之后水洗。
所述步骤(1)中的水溶性金属酞菁用量0.5~50μmol/L。
所述步骤(1)中的水溶性金属酞菁用量优选为1~20μmol/L。
所述步骤(2)中的浸轧为两浸两轧,带液率50%~120%。
所述步骤(2)中的纺织品为梭织物、针织物或非织造纺织品。
所述步骤(3)中的冷堆工艺为:堆置温度20~60℃,时间1~24h。
所述步骤(3)中的汽蒸工艺为:汽蒸温度60~85℃,时间0.1~4h。
所述步骤(3)中的水洗包括热水洗和冷水洗。
所述步骤(1)中的水溶性金属酞菁的结构为:
所述M是一种金属,选自Mn(II)-(III)-(IV)-(V)、Fe(II)-(III)、Cu(I)-(II)、Zn(I)-(II)、Co(I)-(II)-(III)中的一种;
所述R1~R8选自氢基、烷基、氨基、羧基、磺酸基、羟基、吡啶基中的一种,R1~R8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本发明所采用的活化低温漂白工作液中,还可以包含各种辅助成分,如稳定剂和渗透剂。稳定剂的使用主要是控制双氧水的分解率,使其均匀有效地分解,避免纤维遭受剧烈损伤,从而得到良好的漂白效果。所用的稳定剂通常为马来酸聚丙烯酸共聚物,如:MA-AA。本发明中加入渗透剂,是为了增强漂白液对织物的润湿,有利于漂白剂对织物的吸附和扩散。所用的渗透剂通常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JFC。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05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