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膜的制造方法和用于制作防眩膜的模具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1229.0 | 申请日: | 201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9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古谷勉;宫本浩史;森正春;早川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P15/24 | 分类号: | B23P15/24;G02B1/1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朱丹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眩膜 制造 方法 用于 制作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雾度并且防眩特性优异的防眩(antiglare)膜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制作这样的防眩膜的模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面板、布劳恩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如果外部光映入其显示面,则显著损害视认性。为了防止这样的外部光的映入,在重视画质的电视机和个人电脑、在外部光强的室外使用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利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移动电话等中,目前为止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设置有防止外光映入的膜层。该膜层大致分为由实施了利用光学多层膜产生的干涉的无反射处理的膜形成的膜层和由实施了通过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并使映入像发生模糊的防眩处理的膜形成的膜层。其中,前者的无反射膜,由于有必要形成光学膜厚均匀的多层膜,因此成本升高。与此相对,后者的防眩膜可以比较经济地制造,因此广泛用于大型的个人电脑、监视器等用途。
这样的防眩膜,目前为止,通过例如在基材片材上涂布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溶液,调节涂布膜厚而使微粒在涂布膜表面露出,从而在片材上形成无规的凹凸的方法等制造。但是,通过使这样的微粒分散而制造的防眩膜,凹凸的配置、形状由树脂溶液中的微粒的分散状态、涂布状态等来控制,因此难以得到想要的那种表面凹凸,对于雾度低的防眩膜,存在不能获得充分的防眩效果的问题。此外,在将这种现有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的情况下,具有如下问题:显示面整体因散射光而发白,显示易发生呈浑浊的颜色的、所谓“泛白”。另外,随着最近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高清晰化,也具有如下问题: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和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形状发生干涉,其结果是,易发生产生亮度分布难以看到显示面的、所谓“晃眼”现象。为了消除晃眼,也试着在粘合树脂和分散的微粒之间设折射率差而使光散射,但在将这种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也具有对比度因微粒和粘合树脂的界面的光的散射而降低之类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如下尝试:不含微粒而仅用在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的微细凹凸来体现防眩性。例如,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以在压花铸模和透明树脂膜之间夹持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状态使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形成三维10点平均粗糙度和三维粗糙度基准面上的邻接凸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满足规定值的微细的凹凸,将形成有该凹凸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层设置在上述透明树脂膜上的形式的防眩膜。但是,即使利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眩膜也难以实现足够的防眩效果、泛白的抑制、高对比度和晃眼的抑制。
其次,作为表面具有凹凸的膜的制作中使用的辊的制作方法,例如,特开平6-3496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金属等制作圆筒体,采用电子雕刻、蚀刻、喷砂等方法在其表面形成凹凸。此外,特开2004-29240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采用珠粒喷射(beads shot)法制作压花辊的方法,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经过在压花辊的表面形成金属镀层的工序、对金属镀层的表面进行镜面研磨的工序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喷丸处理的工序,制作压花辊的方法。
但是,这样在压花辊的表面实施了喷砂(blast)处理的状态下,产生由喷砂粒子的粒径分布引起的凹凸径的分布,同时难以控制由喷射得到的凹陷的深度,在以良好的再现性得到防眩功能优异的凹凸形状方面存在问题。
此外,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优选使用在铁的表面镀铬的辊,采用喷砂法、珠粒喷射法形成凹凸模面。还记载为了改善使用时的耐久性,优选对如此形成了凹凸的模面实施镀铬等后使用,由此能够实现硬膜化和防腐蚀。另一方面,特开2004-45471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2004-45472号公报(专利文献6)各自的实施例中记载了在铁芯表面镀铬,进行#250的液体喷砂处理后,再次进行镀铬处理,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形状。
但是,对于这样的压花辊的制作法,由于在硬度高的铬镀层上进行喷砂、珠粒喷射,难以形成凹凸,并且难以精密地控制所形成的凹凸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2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键盘及光标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复合活性艳蓝染料